立命,自己把握、创造自己的命运。本篇写于袁了凡六十九岁时。在这里,他现身说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那些不积极行善也不肆意作恶的普通人的命运是先天注定的,而那些一心修德、终身行善的人,完全可以改善自己的命运,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在中国古代,对待命运的看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命定论,一是报应论,而袁了凡则把这两种命运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不否定命定论的基础上,更强调报应论。由于袁了凡用来印证个人观点的是自己亲历的事实,再加上这些话是对其子袁天启讲的,态度恳切,语言朴实,所以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改过之法,改正过失的方法。作者认为,一个人在行善之前,首先要做到改正已有的过失。接着阐述了改过方法:第一,改过需要“三心”,即羞耻心、敬畏心、勇敢心,也就是要求改过者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带着满怀愧疚的羞耻之感与战战兢兢的恐惧心理,去勇敢地改正错误。第二,改过有三条途径,一是从事上改,二是从理上改,三是从心上改。“从事上改”是就事论事,“从理上改”是指想清楚道理后再去改正,“从心上改”是指从心底深处清除一切错误念头。作者认为,从心上改是最好的方法,一旦心中有了正念,就如同“太阳当空,魍魉潜消”一样,所有的错误念头与过失行为都将自然消失。第三,袁了凡还指出改正错误后的一些可喜征兆以及作恶多端者的表现,并列举了前代贤人的改过经验,以供改过者参考。
积善之方,积累美德、善行的方法。本篇首先用孔子、舜的故事引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一道理,接着用十件事实进一步对这一道理予以印证。为了避免行善时出现偏差,袁了凡接着辨析了行善的真与假、端与曲、阴与阳、是与非、偏与正、半与满、大与小、难与易等问题。为了指导人们行善,袁了凡又列举了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这十类具体的行善内容。全篇在开篇立论的基础上,然后层层展开,步步深入,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与极强的说服力。
谦德之效,具有谦虚品德的效应。谦虚是各种美德之一,而袁了凡专列一篇阐述谦虚之德,可见作者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袁了凡开篇就引用《周易》与《尚书》的格言,说明谦虚的益处;接着一连讲述了五个故事,用事实证明“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最后强调,求取功名福祉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自己能够立定志向,时时保持谦虚,处处与人方便,就一定能够得到上天的福佑,就一定能够获取科举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