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本为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的训子书,该书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以亲身经历阐述命由我作、善恶报应之理,使得该书一问世就成为最受欢迎的家训之一,风行四百多年。时至今日,其思想和智慧依然鲜活。
由此观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原文】

由此观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1);趋吉避凶(2),断然由我(3)。须使我存心制行(4),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5),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6),必非远器(7),纵发亦无受用(8)。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9),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10),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11)。

【注释】

(1)决:肯定。神明:神灵,神仙。

(2)趋:趋向,追求。

(3)断然:肯定,一定。

(4)存心:存善心。制行:约束自我言行。制,控制,约束。

(5)怜:怜爱,爱。

(6)气盈:气盛,盛气凌人。

(7)远器:有远大志向、能够成就大事业的人。器,人才。

(8)纵:即使。发:发达,使发达。主语是上天。受用:享受。

(9)自狭其量:使自己的心胸狭窄。

(10)受教有地:才有接受别人教诲的余地。地,空间,余地。

(11)尤:尤其,特别。

【翻译】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我们头上三尺高的地方,肯定会有神灵在监视着我们;追求吉祥幸福而躲避灾难凶险,那么就一定要依靠我们自己。我们必须心存善良、约束自己的言行,丝毫也不敢得罪天地鬼神,而且还要谦虚谨慎、屈己伸人,使天地鬼神时时眷顾于我,这才算是有了接受福祉的基础。那些盛气凌人的人,必定不会是具有远大志向、能够成就大事的人,即便是上天想护佑他们发达,他们也无法享受这种护佑。稍微有一点见识的人,肯定不忍心让自己的心胸如此狭窄,从而拒绝来自上天的福佑。更何况谦虚谨慎的人才会有接受别人教诲的余地,从而获取无穷无尽的益处,尤其是那些修习学业的人,这种品质更是必不可少的。

【评注】

刘邦以不拘礼节著称于世,但他另一方面又能豁如大度,虚心接受臣下的意见,这是他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试举两例,并与其他人物在类似情况下的表现作一对比。

第一例,在臣下关于建都关中的劝谏面前,刘邦与项羽的不同态度。

据《史记·刘敬列传》记载,刘邦原计划建都洛阳,而且他的臣下多为崤山以东的人,也希望建都洛阳。此时,一位穿着破衣、拉着车子去陇西戍边的士兵娄敬路过洛阳,要求觐见刘邦,娄敬从历史、地形等不同角度建议刘邦建都关中长安,刘邦接着又征求了张良的意见,随即做出决断:

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于是上曰:“本言都秦地者娄敬,‘娄’者,乃‘刘’也。”赐姓刘氏,拜为郎中,号为奉春君。(《史记·刘敬列传》)

这就是说,建都长安的大计本是一位普通士卒提出的,而刘邦做到了“刍荛之言,圣人择焉”,很快就接受了娄敬的建议,不仅赐姓刘,而且还封官加爵。在同样的情况下,项羽的做法刚好相反: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不仅不接受同样的建议,反而因为几句牢骚话,以极为残酷的手段杀掉了建言者。在臣下关于建都关中的劝谏面前,刘邦与项羽的不同态度,深刻而明确地解释了两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第二例,在决策失败后,刘邦与袁绍对待劝谏者的不同态度。

据《史记·刘敬列传》记载,在刘邦即位的第七年,发生了一件让刘邦及其后人刻骨铭心的事件:

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逾句注,二十余万兵已业行。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高帝至广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斩前使十辈言可击者矣。”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建信侯。

刘邦即位的第七年,他手下的诸侯王韩王信反叛,并且联合匈奴,共同进攻汉朝。刘邦非常生气,于是亲自率领军队反击。在他出兵之前,就派十几批使者出使匈奴,名义上是为了相互沟通,实际是去探察匈奴人的虚实。匈奴人也知道刘邦的用意,于是就把自己的精兵强将全部隐匿起来,让使者看到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残的将士与一些瘦弱的战马。结果把使者骗住了。使者回来报告,都认为此时匈奴十分衰弱,可以与匈奴一战。而只有刘敬劝告刘邦不要被匈奴的假象所蒙蔽,不可贸然进军。刘邦认为刘敬的建议打击了士气,便把他关入广武(今山西代县)监狱。刘邦率领军队,一直向北打到平城(今山西大同一带)。此时,匈奴的精锐军队出现了,把刘邦团团包围在大同附近的白登山上,时间长达七天七夜。当时是冬天,刘邦军队不少人的手脚都被冻坏了,失去了战斗力。最后是通过外交手段,实际就是贿赂的方法,使匈奴“解围之一角”,刘邦才安全脱险。回到广武,刘邦不仅亲自向刘敬道歉,而且封刘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建信侯。

在同样的情况下,东汉末年的袁绍又是如何做的呢?《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记载官渡之战前后关于袁绍谋臣田丰的遭遇:

初,绍之南也(到南边官渡作战),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绍不从。丰恳谏,绍怒甚,以为沮众,械系之。绍军既败,或谓丰曰:“君必见重。”丰曰:“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绍还,谓左右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

袁绍出兵南征曹操之前,其谋臣田丰就反复劝谏他不可孤注一掷,而袁绍认为田丰的劝谏是在打击士气,于是就把他关押起来。当袁绍于官渡大败之后,有人就对田丰说:“这次您一定会被袁公重用。”田丰说:“如果袁公这次打胜了,我肯定能够保全生命;如今打了败仗,我大概是活不了了。”袁绍回来后,对身边的人说:“我当初没有接受田丰的劝谏,结果被他耻笑。”于是就杀了田丰。

刘邦面对失败,勇于认错,虚心向刘敬道歉;袁绍面对失败,竟然恼羞成怒,杀害了劝谏者。

通过以上事实可以看出,刘邦就是一位“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的伟人,他的成功与项羽、袁绍的失败,也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趋吉避凶,断然由我”的正确性。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