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本为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的训子书,该书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以亲身经历阐述命由我作、善恶报应之理,使得该书一问世就成为最受欢迎的家训之一,风行四百多年。时至今日,其思想和智慧依然鲜活。
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尝有真志,不过一时意兴耳。兴到则求,兴阑则止。孟子曰:“王之好乐甚,齐其庶几乎!”予于科名亦然。

【原文】

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1),尘尘方便(2),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尝有真志,不过一时意兴耳(3)。兴到则求,兴阑则止(4)。孟子曰:“王之好乐甚(5),齐其庶几乎(6)!”予于科名亦然(7)。

【注释】

(1)念念:常常想到,总忘不了。一说“念念”指极短的时间,也即时时刻刻。

(2)尘尘:任何小事。泛指各种大小事情。尘,极小的计量单位,比喻小事。一说“尘尘”指尘世、人间。方便:给人以便利,即多行善事。

(3)意兴:起意,心血来潮。兴,起,产生。

(4)兴阑(lán):兴致没有了。阑,将尽,消除。

(5)王:指战国时期齐宣王。乐(yuè):音乐。

(6)齐:齐国。其:表示推测的语气词。也许,可能。庶几:差不多。这里具体指差不多能够把齐国治理好了。关于孟子这段话的出处及原义,详见“评注”。

(7)科名:科举功名。一说指科举考试的名目。这里泛指科举考试。然:此,如此。

【翻译】

古语说:“有志于求取功名的人,就一定能够得到功名;有志于求取富贵的人,就一定能够得到富贵。”人一旦有了志向,就如同树有了自己的根一样。立定这个志向之后,还须念念不忘谦虚谨慎,事事与人方便,这样自然会感动天地,所以说求取福祉完全要依靠自己。如今一些求取科举功名的人,最初未必有这方面的真正志向,不过是出于一时的兴致而已。兴致来了就去追求功名,兴致没了就停下不干了。孟子说:“如果大王真的特别喜欢音乐,那么齐国也许差不多就能够治理好了。”我对于求取科举功名的看法也是如此。

【评注】

关于孟子的这段话,见于《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孟子的原意是,一个君主如果真正爱好音乐,就应该与民同乐,而不是只顾自己一人快乐,而不顾百姓的死活。袁了凡引用这两句话,主要是取其“好乐甚”三字,认为真正“好乐甚”的君主能够与民同乐,而能够与民同乐者就能够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同样的道理,真正立志求取功名的人,就能够时时谨慎小心,处处与人方便,而能够做到时时谨慎小心、处处与人方便的人,就能够得到上天的护佑,因此也就能够获取科举功名。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