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本为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的训子书,该书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以亲身经历阐述命由我作、善恶报应之理,使得该书一问世就成为最受欢迎的家训之一,风行四百多年。时至今日,其思想和智慧依然鲜活。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原文】

远思扬祖宗之德(1),近思盖父母之愆(2);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3)。

【注释】

(1)扬:发扬光大。

(2)盖父母之愆(qiān):纠正、弥补父母的过失。盖,遮盖,掩饰。这里引申为纠正、弥补。愆,过失。如何对待父母的过失,详见“评注”。

(3)闲己之邪:防备自己的邪念。闲,防备,防止。

【翻译】

从远处讲,要考虑如何发扬光大祖先的美德;从近处讲,要考虑如何妥善弥补父母的过失。对上,要多想想如何报效国家;对下,要多想想如何造福家庭;对外,要时刻想着救人之急;对内,要时刻防止个人邪念。

【评注】

“百善孝为先”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先秦儒家撰写了《孝经》,汉代皇室标榜以孝治天下,唐玄宗专门为《孝经》作注,如何孝敬自己的父母,成了一门学问。我们这里主要针对本段的“近思盖父母之愆”,谈谈古人如何对待父母的过失。

儒家并不认为对父母百依百顺就是孝顺,相反,如果父母有了错误,子女应该勇于劝谏。《孝经·谏诤章》记载: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孔子认为,对父母百依百顺,并非真正的孝敬;勇于劝谏犯错的父母,不让父母陷于不义,才是真正的孝敬。但在劝谏父母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孔子告诫人们,劝谏父母的语言一定要委婉,如果父母不接受,仍然尊敬他们而不去冒犯他们,即使内心忧愁但绝不抱怨。《礼记·内则》对此有更为详细的说明:“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通悦)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孰谏。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父母有了过错,要和颜悦色、低声细语地进行劝告。父母如果不接受,自己还是保持一片孝敬之心,耐心地等到父母心情高兴的时候再次劝告。与其让父母得罪于父老乡亲,宁可反复劝谏。如果父母因为自己的劝告而鞭挞自己,自己也不敢有任何怨恨,照样保持一片孝敬之心。

不与父母发生正面冲突,并不意味着不去弥补、纠正他们的错误,《太平御览》卷五一九引古本《孝子传》:

原榖者,不知何许人。祖年老,父母厌患之,意欲弃之。榖年十五,涕泣苦谏。父母不从,乃作舆舁弃之。榖乃随收舆归。父谓之曰:“尔焉用此凶具?”穀云:“后父老,不能更作得,是以取之耳。”父感悟愧惧,乃载祖归侍养,克己自责,更成纯孝,榖为纯孙。

原榖的祖父老了,原榖的父母就把老人放在一个破车厢里抬着丢弃在野外,十五岁的原榖苦劝不听,于是就把那个破车厢背了回来。父亲问他要此何用,原榖回答:“以后您老了,我也刚好用得上,不用再做了,所以就顺便背回来了。”父亲听后深感愧疚,于是就把老人接回家用心奉养。原榖引导父母换位思考,使父亲成了纯孝之子,原榖自然更是纯孝之孙。

最后还要说明,儒家有“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春秋公羊传·闵公二年》)的原则,劝谏、弥补父母的过失是对的,但尽量不讲、少讲他们的过失,更不可为了凸显自己的美德而宣扬父母的过失。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