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自己巳岁发愿(1),直至己卯岁(2),历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时方从李渐庵入关(3),未及回向(4)。庚辰南还(5),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6),就东塔禅堂回向(7)。遂起求子愿(8),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9),生男天启(10)。
【注释】
(1)己巳岁:即1569年。发愿:指该年袁了凡与云谷禅师谈话时所发下的“行善事三千条”的誓愿。
(2)己卯岁:即1579年。
(3)李渐庵:即李世达,字子成,号渐庵。泾阳(今陕西泾阳)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先后任户部主事、南京太仆卿、浙江巡抚、南京兵部右侍郎、刑部尚书等职。入关:到关中。关,这里指关中,在今陕西一带,也即李渐庵的家乡。《明史·李世达列传》未载此事。
(4)回向:佛教用语。将自己所修的功德、智慧,回头转赠给他人、众生,使大家都能够获取福报,进入庄严佛土。
(5)庚辰:即1580年。南还:回到南方家乡。
(6)性空、慧空:僧人名。生平不详。诸上人:诸位高僧。上人,对德高望重的僧人的尊称。
(7)就:接近。这里是“在……举行”的意思。东塔:寺庙名。全国叫东塔寺的庙宇很多,这里应指袁了凡家乡附近的嘉兴东塔寺。一般认为袁了凡为吴江(今江苏苏州吴江区)人,一说他应是嘉善(今浙江嘉善,为嘉兴属县)人,因为他出生于嘉善。《袁了凡居士传》记载:“了凡之先,赘嘉善殳氏,遂补嘉善县学生。”吴江与嘉善相距不远。禅堂:僧人参禅的处所。
(8)遂:于是。起求子愿:发下求子的誓愿。
(9)辛巳:即1581年。
(10)男:男孩子,儿子。天启:袁了凡的儿子。本篇就是写给儿子袁天启的。袁天启(1581—1627),初名天启,后改名俨,字思若,号素水。天启五年(1625)进士,授高要(今广东高要)知县,天启七年(1627),因操劳呕血,卒于知县任上。
【翻译】
自从己巳年发下誓愿,一直到了己卯年,历时十余年,三千件善行才圆满完成。当时正跟随李渐庵先生到关中办事,还没有来得及把自己积累的功德回转给众生。庚辰年回到南方家乡后,才请了性空禅师、慧空禅师等诸位高僧,在东塔寺的禅堂里举办了回向法事。这时我又发下求子的誓愿,也许下了再做三千件善事的诺言。辛巳年便生下了儿子袁天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