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祈天立命(1),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2)。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3)。’夫夭寿,至贰者也(4)。当其不动念时(5),孰为夭(6),孰为寿?细分之,丰歉不贰(7),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8),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9)。
【注释】
(1)立命:建立自己的命运。也即把握、改善自己的命运。
(2)感格:感动上天。格,感通,感动。
(3)夭寿不贰: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不会三心二意。意思是,无论遇到短命还是长寿、逆境还是顺境,都要专心向善,不可三心二意,如此才能获取福报。夭,夭折,短命。贰,三心二意,不专一。几乎所有的译注本都把“夭寿不贰”解释为“夭折与长寿没有区别”,这既不符合孟子思想,也不符合云谷禅师的原意。详见“评注”。
(4)至贰者也:是最能够使人分心的事情啊。贰,二心,分心。
(5)不动念时:不产生任何念头的时候。也即置生死于度外,一心向善。
(6)孰为夭:又有什么叫夭折呢?孰,什么。既然做到了置生死于度外,那么心中就没有短命与长寿的观念,只要一心向善,其结果必然会长寿。这也就是老子讲的“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七章)的意思。
(7)丰歉:丰收与歉收。
(8)穷通:困窘与顺利。穷,困窘,走投无路。通,顺利,得意。
(9)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那么一切顺境与逆境都包括进去了。顺,顺境,顺利的事情。泛指一切福祉。逆,逆境,不顺利的事情。泛指一切灾难。该,包含,包括。
【翻译】
“凡是想祈求上天以改善自我命运的人,都要用清虚空净、无思无虑的心态去感动上天。孟子在讨论把握自我命运这一学问的时候,就说:‘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要专心不二。’短命与长寿,是最容易让人分心的事情啊。在一个人一心向善而不产生任何其他念头的时候,什么算是短命,什么又算是长寿呢?仔细地分析、推理开去,无论丰收还是歉收,都一心向善而不分心,然后才可以改善自己的贫富之命;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一心向善而不分心,然后才可以改善自己的贵贱之命;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一心向善而不分心,然后才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死之命。人生活于世间,只有生死问题最为重要,孟子只说了短命与长寿问题,那么一切顺境逆境、好事坏事就全部包括进去了。
【评注】
几乎所有的译注本都把“夭寿不贰”解释为“夭折与长寿没有区别”,这既不符合孟子思想,也不符合云谷禅师的意思。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孟子与云谷禅师“夭寿不贰”思想,我们必须回到《孟子·尽心上》中的原文: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关于“夭寿不贰”,朱熹解释说:“夭寿,命之短长也。贰,疑也。不贰者,知天之至,修身以俟死,则事天以终身也。……知天而不以夭寿贰其心,智之尽也。”(《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把“俟之”理解为“俟死”,而我们把它理解为等待时机,那么这段话翻译下来就是:
孟子说:“充分了解自己的善心,也就懂得了自己的天性;懂得了自己的天性,也就知道了天命。保持自己的善心,护养自己的天性,以事奉天命。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不要三心二意,修养好自身以等待时机,这就是把握自己命运的方法。”
很显然,孟子是告诫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遵循天命,保护自己的天然善性,不得三心二意。云谷禅师正是依据孟子的这一思想,告诫袁了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诚信向善,不可三心二意。宗杲禅师说:“但知行好事,休要问前程。”(《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三)只管一心行善,不用考虑前程如何,而美好前程自会到来。
另外还要说明的是,寿夭无别、是非一齐这种万物齐同思想,在庄子与佛教那里才能找到,而孟子从来不提倡“夭折与长寿没有区别”这种齐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