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本为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的训子书,该书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以亲身经历阐述命由我作、善恶报应之理,使得该书一问世就成为最受欢迎的家训之一,风行四百多年。时至今日,其思想和智慧依然鲜活。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原文】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1),只为妄念相缠耳(2)。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3),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4),原来只是凡夫。”

【注释】

(1)凡:大凡,大致。把“凡人”看作一个词,指普通人,亦可。圣:圣人。云谷禅师说的圣人主要是指佛教的圣人。

(2)妄念:错误的思想,胡思乱想。

(3)定数:注定的气数,命运。

(4)待:对待,当作。

【翻译】

云谷禅师问我:“大凡人们无法成为圣人的原因,只是因为各种胡思乱想纠缠在他们的心中而已。你整整静坐了三天,却不见你产生一丝一毫的胡思乱想,这是为什么呢?”我回答说:“我的命运已经被孔先生测算清楚,荣辱生死,都已命中注定,即使想有一些胡思乱想,也没有什么可以让我去胡思乱想的了。”云谷禅师笑着说:“我原来还把你看作人中豪杰,原来只不过是一介凡夫俗子而已。”

【评注】

云谷禅师是位高僧,而高僧主张通过修行以堪破世俗的名利,达到物我两忘、内外空净的境界。据《坛经·行由品第一》记载,北禅的代表人物神秀和南禅的代表人物惠能各自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偈)

神秀认为人的“身”“心”是存在的,但要时时修养、擦洗,不要使它们受到尘世污染;而惠能则认为人的“身”“心”根本就不存在,那么它们又如何会被尘世所污染呢?神秀讲的是修行过程,而惠能讲的是达到了极高的精神境界之后,连自己的“身”“心”都忘记了,空净明澈,了无一物,也就不用再在修养上面下功夫了。

云谷禅师看到袁了凡整整三天不起妄念,以为他已经达到了惠能所提倡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净境界,所以视之为“豪杰”。经过一番交谈,云谷禅师发现袁了凡并非能够视万法皆空,内心根本没有做到空净无物,相反,他仅仅是因为相信命运注定,进而执著于这些注定的命运,才变得心如死灰,毫无生机。换言之,袁了凡的心被命定论“锁定”,失去了禅宗所主张的“无住处活泼泼地”(《古尊宿语录》卷四)境界。

正因为袁了凡的不起妄念,并非是“活泼泼地”,而是被命运锁定后的死气沉沉,陷入了世俗的“绝望”和佛教所反对的“断灭空”,静待五十三岁时的寿终正寝,所以云谷禅师说他是“凡夫”。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