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1),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2)。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3),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4),余窃疑之(5)。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6),直至丁卯年(7),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8),叹曰:“五策(9),即五篇奏议也(10),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11),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12),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13),迟速有时(14),澹然无求矣(15)。贡入燕都(16),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
【注释】
(1)凡:凡是,所有。考校:考试。
(2)悬定:预测的考试名次。
(3)食:食用,享用。这里引申为领取的意思。廪米:官府发给生员的米粮。前文讲过,成为廪生后,可以拿到国家米粮。明代的廪生有月廪,每人米六斗。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3)出贡:做贡生。科举年代,“贡生”与“贡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贡生”指通过选拔升入京师国子监(太学)学习的府、州、县学业优秀、资历较深的生员(秀才),“贡士”是清代通过会试的人,殿试后赐予进士出身。
(4)屠宗师:人名。宗师,对受人尊敬堪为师表者的称呼。屠宗师的生平不详,根据下文“遂依县申文准贡”,屠宗师应为县学的教谕。明洪武二年(1639),在建立太学之后,即诏府、州、县皆建立学校。府学设教授一人,训导四人;州学设学正一人,训导三人;县学设教谕一人,训导二人。补贡:补为贡生。
(5)窃:个人,私下。疑之:怀疑孔先生预测的正确性。
(6)署印:临时代理官员。署,代理、暂任某种官职。印,代指官位。这里应指代理提学。杨公:生平不详。
(7)丁卯年:指1567年。古人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顺序相配,用以纪年。自“甲子”起,到“癸亥”止,满六十为一周,称为“六十甲子”。
(8)殷秋溟:即殷迈(1512—1581),字时训,号秋溟,又号白野。直隶南京(今江苏南京)人。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授户部主事,历任江西参政、南京太常寺卿。万历初年,升南京礼部右侍郎,掌管国子监祭酒事。备卷:考试发榜前,考官要在未录取试卷中找出一些较为优秀的试卷作为备用卷,以备临时补入。此类考卷叫“备卷”,清代又称“堂备卷”。
(9)五策:五篇策论。宋代以后科举考试有策问科目,考生按照问题逐条回答,对时事政治发表意见,叫“策论”。
(10)奏议:指大臣写给皇上的奏章。殷秋溟的意思是,袁了凡的试卷质量很高,已经达到了奏章的水平。
(11)博洽淹贯:知识渊博,明达事理。洽,广博。淹,深入。贯,贯通,通达。
(12)县申文:县学的申报文书。具体指屠宗师申报袁了凡出贡的文书。申,古代官府行文,下级对上级称“申”。准贡:批准出贡。
(13)益信:更加相信。益,更加。
(14)有时:有注定的时间。
(15)澹(dàn)然:恬淡安然的样子。因为袁了凡相信自己命运已经注定,所以“澹然无求矣”。关于命定论的弊端,详见“评注”。
(16)燕都:又称燕京。即今北京,当时为明朝京师。因地处先秦燕国之地,故称“燕都”。
【翻译】
从此以后,所有遇到的考试,每次考的先后名次,都与孔先生所预测的一模一样。只有一件事,他预测我领取廪米达到九十一石五斗的时候就应该被选拔为贡生,可在我领取到七十多石时,屠宗师就批准我增补为贡生,我私下开始怀疑孔先生预测的准确性。后来此事果然被代理提学杨公所驳回,一直到了丁卯年,殷秋溟宗师看到我在考场里撰写的、后来作为备选的试卷,感叹说:“这五篇策论,质量就如同大臣写给皇上的奏章一样,怎么能够让这位知识渊博、明达事理的儒生,老死于窗下呢!”于是就依照县学的申请文书,批准我成为贡生。把以前领取的粮米合计在一起,到此时恰好领取了九十一石五斗。我因此更加相信人的进退命运皆已注定,或早或晚也有注定的时间,于是就心境淡然而无所追求了。我作为贡生来到北京,在北京的一年时间里,整天静坐在那里,也不再读书了。
【评注】
远在商代,命定论就已经出现。《尚书·西伯戡黎》和《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国本来是商王朝属下的一个诸侯国,经过几代人努力,到了商纣王在位时,周国已经十分强大。当时周国国王周文王对纣王暴政非常不满,并为此而被纣王拘留了一段时间。文王出狱后,继续推行仁政,受到百姓拥护。几年后,文王率兵消灭了商朝的另一个诸侯国—黎国。面对周国咄咄逼人的攻势,商朝大臣十分惊慌,其中一位叫祖伊的大臣赶忙跑去向纣王报告,请求纣王尽快想办法对付这一局面,谁知纣王一点也不在乎,竟然不慌不忙地说:“我生不有命在天乎?”(《史记·殷本纪》)既然上天注定要自己当天子,那么周文王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又能把自己怎么样呢?纣王就是带着这种对天命的充分信任而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和国家。孔子的弟子子夏也说: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
后来这句话就成了命定论者的口头禅。既然命运好坏先天已经注定,个人的一切努力皆是徒然,那么命定论客观上就会引导人们放弃所有追求,坐待吉凶祸福的到来。命定论的这一弊端被著名的思想家墨子看得十分清楚,他在《墨子·非命上》中说:
执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众则众,命寡则寡,命治则治,命乱则乱,命寿则寿,命夭则夭……虽强劲,何益哉?”上以说王公大人,下以驵百姓之从事,故执有命者不仁。(《墨子·非命上》)
墨子指出,如果相信一切都是命中注定,那么王公大人也就不会再去尽心听政断狱了,农夫也就不会再去努力耕田种地了,妇人也就不会再去尽力纺绩织纴了。所以墨子得出结论:“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术,非仁者之言也。”(《墨子·非命下》)墨子对命定论的批判不仅正确,也很有力。
袁了凡就是因为被孔先生所征服,完全相信了命定论,所以他在成为贡生进京之后,终日静坐,不再读书,因为他已“澹然无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