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孔为余起数(1):县考童生(2),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3);提学考第九名(4)。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5)。复为卜终身休咎(6),言:“某年考第几名(7),某年当补廪(8),某年当贡(9),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10),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11)。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12),当终于正寝(13),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14)。
【注释】
(1)起数:占卜用语。即起卦、占卜。
(2)县考:又叫县试。由县令主持的考试。考试多在每年的阴历二月举行。县试为童试(童生考试)的第一场。学业较为优秀但未成为秀才的读书人,称为童生。童试是预备考试,通过后才能取得府试资格。明清时期,要想考取秀才,必须经过县、府、提学三级考试,县试通过后,才有资格参加上一级府试;府试通过后才有资格参加提学试。三级考试全部通过,进入府学、县学读书,称为进学,也即秀才。
(3)府考:由知府主持的考试。府试为童试的第二场。考期多在每年的阴历四月。
(4)提学考:提学,官名,负责巡察各省学政。提学考为童生的第三场考试,由提学主持,故称提学考,考中者为秀才。
(5)三处:指县考、府考、提学考三次考试。名数:名次。
(6)休咎:吉凶。也即命运好坏。休,美好,吉祥。咎,过失,灾难。
(7)年考:又称岁考。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对在学的生员(秀才)进行考试,一是对童生进行考试。对生员考试之后,可按照成绩进行奖惩:“一等前列者,视廪膳生有缺,依次充补,其次补增广生。一、二等皆给赏,三等如常,四等挞责,五等则廪、增递降一等,附生降为青衣,六等黜革。”(《明史·选举志一》)
(8)补廪:增补为廪生。廪生,又称“廪膳生员”,指可以拿到国家米粮的秀才。明清科举制度,生员(秀才)经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增生可依次升为廪生。明代的生员有月廪,每人米六斗,有一定的名额限制,拿到月廪的生员叫廪膳生员。后又于正式名额之外增加名额,称增广生员,简称“增生”。
(9)当贡:成为贡生。贡,即贡生。明代的生员(秀才)一般在府、州、县各级学校读书,挑选府、州、县生员中成绩优异或资历较深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太学)读书,称为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贡生有资格当官。
(10)四川:即今天的四川。大尹:官名。从先秦至明清,历代大尹的级别、职守不同,明代的大尹多指府、县行政长官。
(11)宜:应该。告归:辞官回家。
(12)丑时:指凌晨一至三点。古人将一昼夜区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代号,子时相当于午夜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丑时相当于今天的凌晨一点至三点。其余以此类推。
(13)正寝:原指天子、诸侯经常居住的治事之所,后来泛指居屋之正室。古人常用“寿终正寝”一词,说明能够安然死于家中,能得善终。
(14)备录:完整、详细地记录下来。
【翻译】
孔先生为我占卜了第二年考试的情况:参加县级的童生考试,我可以考到第十四名;府考能够考到第七十一名;提学考能够考到第九名。我第二年参加考试,三次考试的名次和孔先生占卜的完全相符。孔先生又为我占卜了一生的吉凶祸福,他说:“某某年的年考你能够考取第几名,某某年你能够补为廪生,某某年你能够成为贡生,成为贡生后的某某年,你能够当选为四川的一个府县长官,在做知县的三年半以后,你就应该辞职回家。到了五十三岁那年八月十四的丑时,你将会在家中去世,可惜你这一生没有儿子。”我就把孔先生的这些话一一记录下来并牢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