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本为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的训子书,该书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以亲身经历阐述命由我作、善恶报应之理,使得该书一问世就成为最受欢迎的家训之一,风行四百多年。时至今日,其思想和智慧依然鲜活。
何谓敬重尊长?家之父兄,国之君长,与凡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皆当加意奉事。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爱婉容,柔声下气,习以成性,便是和气格天之本。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谓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谓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论,此等处最关阴德。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远而昌盛者,切须慎之。

【原文】

何谓敬重尊长?家之父兄,国之君长,与凡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1),皆当加意奉事(2)。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爱婉容(3),柔声下气(4),习以成性(5),便是和气格天之本(6)。出而事君(7),行一事,毋谓君不知而自恣也(8);刑一人,毋谓君不知而作威也(9)。事君如天,古人格论(10),此等处最关阴德(11)。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远而昌盛者(12),切须慎之。

【注释】

(1)识高者:见识很高的人。

(2)加意:用心。奉事:侍奉。

(3)深爱:深深地爱着父母。婉容:态度柔和恭顺。婉,顺从,温和。容,表情,态度。《礼记·祭义》:“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4)下气:态度恭顺。

(5)习以成性:习以为常,慢慢就融入本性之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

(6)便是和气格天之本:这就是和气能够感动上天的根本原因。格,达到,感通。

(7)出:出仕。理解为“在外面”亦可。

(8)毋谓:不要认为。谓,说,认为。自恣:恣意妄为。

(9)作威:独揽威权。《尚书·洪范》:“惟辟(君主)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

(10)格论:格言,至理名言。

(11)此等处:指上文说的孝于父母、忠于君主等事情。最关阴德:与阴德的联系最为密切。关,关联,联系。

(12)绵远:连绵不绝,传家悠远。

【翻译】

什么叫敬重尊者与长者呢?家里的父亲与兄长,国家的君主与官员,以及所有年龄大、品德好、职位高、见识广的人,我们都应该对他们用心侍奉。在家里侍奉父母时,要深深地热爱他们,在他们面前和颜悦色,说话柔和,态度恭顺,还要把这些行为养成习惯而化为本性,这就是和气能够感通上天的根本原因所在。出仕之后事奉君主时,每做一件事情,都不要认为君主不知道而恣意妄为;每惩罚一个人,都不要认为君主不知道就去擅耍威权。事奉君主就如同事奉上天一样,这些就是古人的至理名言,孝敬父母、忠于君主这些事情与阴德的关系最为密切。试看那些忠孝之家,他们的子孙没有不连绵不绝而繁荣昌盛的,所以一定要谨慎小心地去做好这些事情。

【评注】

关于对待父母与君主的态度,孔子的主张与袁了凡十分相似,录以备考。在孝顺父母的问题上,《论语·为政》记载了孔子的两段话: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弟子子游请教孝道,孔子回答说:“现在所说的孝,就是能够养活父母。至于犬马,人们都能够去养活它们;如果不敬爱父母,那么养活父母与养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弟子子夏请教孝道,孔子回答说:“(在父母面前)保持和颜悦色是件难事。有了事情,年轻人去承担劳苦;有了酒食,年长者享用,这难道就能够算是孝吗?”孝敬父母,关键不仅仅在于让父母吃好穿好,而在于“爱敬”二字。

在忠于君主的问题上,孔子也讲了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

孔子认为,对待君主,可以当面批评他,但千万不能欺骗他。欺骗与批评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行为,当面批评君主,虽然可能使君主一时难以接受,但事后会感觉到臣下的好意;而欺骗则完全是一种敌对、玩弄的态度,就连普通人也难以容忍。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