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本为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的训子书,该书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以亲身经历阐述命由我作、善恶报应之理,使得该书一问世就成为最受欢迎的家训之一,风行四百多年。时至今日,其思想和智慧依然鲜活。
何谓爱敬存心?君子与小人,就形迹观,常易相混,惟一点存心处,则善恶悬绝,判然如黑白之相反。故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即是通圣贤之志。何者?圣贤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

【原文】

何谓爱敬存心?君子与小人,就形迹观(1),常易相混,惟一点存心处,则善恶悬绝(2),判然如黑白之相反(3)。故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4)。”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5),万品不齐(6),皆吾同胞,皆吾一体(7),孰非当敬爱者?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8);能通众人之志(9),即是通圣贤之志。何者?圣贤之志,本欲斯世斯人(10),各得其所。吾合爱合敬(11),而安一世之人,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

【注释】

(1)形迹:表面现象。

(2)悬绝:悬殊极大。

(3)判然:区别得清清楚楚的样子。判,区别,分辨。

(4)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之所以与众人不同,就在于他们的用心不同。这两句出自《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5)不肖:品行不好。

(6)万品:万类,各种各样。

(7)一体:同体,同类。

(8)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既然众人与圣贤是同胞,是一体,那么爱敬众人,自然也就是爱敬圣贤。另外,道家有“万物一齐”思想,佛教有“不分别”主张,那么众人也就是圣贤,同时袁了凡的这一主张也体现了儒家一视同仁的思想。

(9)通:通晓,明白。志:意愿。

(10)斯世斯人:这个社会里的这些人。斯,这。

(11)合:都,全部。

【翻译】

什么叫对人要心存爱敬呢?君子与小人,如果从他们的表面言行来看,常常容易相互混淆,如果从他们的一点用心处去观察,那么他们的善恶差别就极大了,其差别清楚明白得就如同黑色与白色那样截然相反。所以说:“君子之所以与众人不同,就在于他们的用心不同。”君子所用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人有亲近与疏远、高贵与低贱之分,还有聪明与愚笨、贤良与不肖之别,虽然人们各种各样皆不相同,但都是我们的同胞,都是我们的同类,哪一个人不值得我们去尊敬他、爱护他呢?爱护、尊敬众人,就是爱护、尊敬圣贤;能够明白众人的意愿,也就是明白了圣贤的意愿。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圣贤的意愿,本来就是想让这个社会里的所有人,都能够各得其所。我们去爱护、尊敬所有的人,使整个社会的人们都能够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这就是替圣贤让他们过上了安定祥和的日子。

【评注】

本段认为“君子与小人,就形迹观,常易相混,惟一点存心处,则善恶悬绝,判然如黑白之相反”,这一观点可以用《韩非子·说林上》所举的例子予以印证:

田伯鼎好士而存其君,白公好士而乱荆。其好士则同,其所以为则异。公孙友自刖而尊百里,竖刁自宫而謟桓公。其自刑则同,其所以自刑之为则异。惠子曰:“狂者东走,逐者亦东走。其东走则同,其所以东走之为则异。”故曰:“同事之人,不可不审察也。”

田伯鼎礼贤下士是为了拥戴君主,白公礼贤下士却是为了篡夺君位;公孙友砍掉自己脚的目的是为了向君主举荐贤臣百里奚,竖刁自我阉割却是为了欺骗自己的君主齐桓公。韩非接着引惠施的话说:“疯子向东奔跑,追赶他的人也向东奔跑。他们同样都是向东奔跑,但他们向东奔跑的目的却不一样。”因此说:“对于做同样事情的人,不可以不仔细审察他们各自的动机。”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常见,两个年轻人一起走向公交车的后排座位,一个是为了逃避给后上车的老人让座,一个是为了方便后上车的人。两个人的行为是一样的,但动机却有善恶不同。

正因为如此,袁了凡在这里强调鉴别一个人的善恶,主要看此人的“存心”如何,这一观点可以说与许多中外哲人的看法是一致的。

以德国的康德和英国的李德为代表,认为作为理性存在的人应该按照善良的意志和绝对命令去做事,而不必去考虑做事的结果,动机的好坏是评价善恶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也就是中国古人说的“论心不论事”。

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就主张以“存心”为标准去量刑,《盐铁论·刑德》对此总结说:“故《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小说《包龙图判百家公案》卷七也说:“大凡做好人只要心田为主,若不论心田,专论财帛,穷人没处积德了。心田若好,一文不舍,不害其为善;心田不好,日舍万文钱,不掩其为恶。”

我们基本赞同“论心不论事”这一原则,但人心难知,要想“论心”,有时候又必须从“论事”入手,因此我们也并不完全否认“论事不论心”的合理之处。据《椒生随笔》卷六说,阴曹地府的大门上有这样一副对联: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世间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事不论心,论心天下少完人。

评价一个人是否孝敬,要“论心不论事”,如果要求子女对父母的奉养处处周全,天下就没有孝子了;评价一个人是否淫荡,则要“论事不论心”,如果见了美女连一点爱意都不许产生,那么天下就没有贞操完美的人了。从这副对联不难看出古人的宽容与可爱。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