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本为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的训子书,该书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以亲身经历阐述命由我作、善恶报应之理,使得该书一问世就成为最受欢迎的家训之一,风行四百多年。时至今日,其思想和智慧依然鲜活。
何谓与人为善?昔舜在雷泽,见渔者皆取深潭厚泽,而老弱则渔于急流浅滩之中,恻然哀之,往而渔焉。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见有让者,则揄扬而取法之。期年,皆以深潭厚泽相让矣。夫以舜之明哲,岂不能出一言教众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此良工苦心也!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凡日用间,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

【原文】

何谓与人为善?昔舜在雷泽(1),见渔者皆取深潭厚泽(2),而老弱则渔于急流浅滩之中,恻然哀之(3),往而渔焉。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4);见有让者,则揄扬而取法之(5)。期年(6),皆以深潭厚泽相让矣。夫以舜之明哲(7),岂不能出一言教众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8),此良工苦心也(9)!

吾辈处末世(10),勿以己之长而盖人(11),勿以己之善而形人(12),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13),若无若虚(14),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15),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16),翻然舍己而从之(17),且为艳称而广述之(18)。凡日用间(19),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20),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21)。

【注释】

(1)舜:传说中的圣王。雷泽:古泽名。在今山东菏泽东北,已淤。舜在雷泽的时候,还没有接受尧的禅让,还不是天子的身份。

(2)深潭厚泽:指水深的地方。水深则鱼多。

(3)恻然哀之:同情这些捕鱼者。恻然,同情的样子。舜既同情抢占有利位置的渔民缺乏美好的谦让之德,更同情年老体弱者生活的艰辛。

(4)匿其过:为他们隐藏过错。

(5)揄(yú)扬:表扬,赞扬。取法:效法,学习。

(6)期(jī)年:一整年。

(7)明哲:聪明,懂道理。

(8)以身转之:用以身作则的方法去转变人们的思想行为。也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教育民众,而不是用语言进行教育。这也就是《道德经》第二章讲的“圣人……行不言之教”。

(9)良工:技术高超的工匠。比喻舜能够像良工那样善于改造民众的思想品行。

(10)末世:指社会风气不好的当今时代。

(11)盖人:压制别人。盖,压倒,压制。

(12)形人:反衬出别人的恶行。形,对比,反衬。

(13)收敛才智:不要炫耀自己的才智。

(14)若无若虚:就好像一无所有。

(15)涵容:包容。掩覆之:替他们遮盖错误。

(16)微长:很小的长处。可录:可取,值得学习。

(17)翻然:改变态度的样子。舍己:舍弃自己的意见。从之:听从他们的意见。

(18)艳称:赞美。广述之:广泛地宣扬他们的优点。

(19)日用间:日常生活之中。

(20)为物立则:为万物树立典范。物,万物,这里主要指人。

(21)大人:伟人,圣贤。天下为公:天下是公众的天下,因此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天下为公”与大同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出处及含义详见“评注”。

【翻译】

什么叫帮助别人行善呢?从前舜在雷泽的时候,看到那里的渔民都去抢占水深鱼多的地方打鱼,而年老体弱的渔民就只能在水流湍急和水浅的地方打鱼,舜非常同情他们,于是也到那里去打鱼。他看到那些争抢有利位置的人,便替他们掩饰错误而从不谈起;看到那些能够让出有利位置的人,就赞扬他们、效法他们。一年之后,渔民们都把水深鱼多的地方谦让给别人。凭借着舜的聪明才智,难道他就不能说句话去教导这些渔民吗?他却没有使用语言教育,而是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去改变人们的思想行为,这就是舜的良苦用心啊!

我们这些人生活在世风日下的当今社会里,不可用自己的长处去压制别人,也不可拿自己的善良去反衬别人的过错,更不要用自己的才智去为难别人。收敛自己的才智,就好像自己一无所有,看到别人的过失,一定要包容并且替他们遮掩,这样做一是为了让他们有一个改正的机会,二是为了让他们有所顾忌而不敢放纵自我。看到别人有一点点长处可取、一点点小善值得学习,那就要改变、舍弃自己的想法而听从他们的意见,并且还要对他们大加赞扬、广为宣传。凡是在日常生活之中,讲一句话,做一件事,都不要为自己着想,而是要为人们树立典范,这就是那些伟人能够做到天下为公的气度啊。

【评注】

“天下为公”“大同”“小康”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概念,而且这些概念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概念出自《礼记·礼运》: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指传说中的美好时代),与三代之英(指夏、商、周三代圣王在位的时代),丘未之逮也(我没有赶上),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年老无妻者)、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职业),女有归(适时嫁人)。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不用计谋),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天下为一家所有),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贵族世袭)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杰出者)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以仁爱为原则)讲让,示民有常(常规)。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有权势者,就剥夺其权势),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孔子认为,在传说中的美好时代,如尧、舜禅让时代,人们把天下视为民众的天下,因此天子之位不会私自交给子孙,而是由贤人继承。那时人人平等,大公无私,社会充满了祥和美满的气象。这就是大同社会。到了夏、商、周的圣王在位的时候,天下则成了一家一姓的天下,其社会生活虽然已经不如大同社会,但人们还能够按照礼制做事;虽然也出现了争斗现象,但大致还能保持安定的社会秩序。这就是小康社会。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基本上就明白了“天下为公”“大同”“小康”的基本含义,这对于理解近现代的一些政治主张是大有裨益的。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