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何谓难易?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1)。夫子论为仁(2),亦曰先难(3)。必如江西舒翁(4),舍二年仅得之束脩(5),代偿官银(6),而全人夫妇(7);与邯郸张翁(8),舍十年所积之钱,代完赎银(9),而活人妻子(10):皆所谓难舍处能舍也。如镇江靳翁(11),虽年老无子,不忍以幼女为妾,而还之邻(12),此难忍处能忍也(13)。故天降之福亦厚。凡有财有势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为,是为自暴(14)。贫贱作福皆难(15),难而能为,斯可贵耳(16)。
【注释】
(1)先儒:泛指包括孔子在内的古代儒家圣贤。克己:克制自己的欲望。克将去:克制掉自己的欲望。
(2)夫子:指孔子。
(3)亦曰先难:也说要先从难处着手。《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4)江西:地名。即今江西。舒翁:舒老先生。
(5)束脩(xiū):十条干肉。这是古人相互赠送的一种薄礼。束,每十条干肉叫一束。脩,干肉。后人多用“束脩”代指弟子给老师的报酬。《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6)官银:官府的税银。
(7)全人夫妇:保全了一对夫妻不被拆散。如果欠官税不缴,妻子很可能会被卖掉缴税。
(8)邯郸:地名。在今河北邯郸。
(9)代完赎银:替别人交了赎金。
(10)活:救活,拯救。妻子:妻子儿女。子,指儿女。
(11)镇江:地名。在今江苏镇江。
(12)还之邻:把她交还给邻居。清人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二对这一故事记载较为详细:“镇江靳翁,逾五十无子,训蒙(教书)于金坛。其夫人鬻钗梳(卖掉首饰),买邻女为侍妾。翁以冬至归家,夫人置酒于房,以邻女侍,告翁曰:‘吾老,不能生育,此女颇良,买为妾,或可延靳门之嗣。’翁颊赤俯首(红着脸低着头),夫人谓己在而翁赧(害羞)也,遂出而反扃其户(把门从外面关上)。乃翁继起,户已闭,遂逾窗而出,告夫人曰:‘汝用心良厚,不特我感汝,我祖考亦感汝矣!但此女幼时,吾尝提抱之,恒愿其嫁而得所(希望她嫁个好人家),吾老又多病,不可以辱。’遂怜而还其女。逾年,夫人自受衽(怀孕),生贵,十七岁发解(考中举人),明年登第,为贤宰相。”
(13)难忍处能忍:能够忍受那些难以忍受的事情。详见“评注”。
(14)自暴:自暴自弃。暴,糟蹋,伤害。《孟子·离娄上》:“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15)贫贱作福皆难:贫贱之人要想行善修福都是很难的。因为贫贱之人能力有限,所以想做点好事就很难。
(16)斯:就。
【翻译】
什么叫很难做到的善和容易做到的善呢?从前的儒家圣贤就说过,克制自我欲望要从最难克制的地方做起。孔子在讨论仁德的时候,也说要从最难处着手。一定要像江西的舒老先生那样,拿出两年所得的教书报酬,代别人缴了官税,保全了一对夫妻不被拆散;也要像邯郸张老先生那样,拿出十年所积累的钱财,代别人缴了赎银,而拯救了别人的妻子儿女。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能够割舍掉那些难以割舍的东西。还比如镇江的靳老先生,他虽然年老无子,但也不忍心娶幼女为妾,而是把幼女送还给邻家,这就是能够忍受那些难以忍受的事情。因此上天为他们降下的福祉也就深厚。凡是有财有势的人,他们要想行善立德都很容易,很容易的事情却不去做,那就是自暴自弃了。贫贱之人要想行善修福就很难,能够去做很难做的事情,那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评注】
本段主张“难忍处能忍”,人生在世,需要“忍”的地方很多,而且对为人处世也很重要,因此我们就谈谈古人对“忍”的看法。古人认为“忍”是一种美德,也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晋书·朱伺列传》记载:
(杨)珉又问:“将军前后击贼,何以每得胜邪?”(朱)伺曰:“两敌共对,惟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
晋代将军朱伺之所以能够每战必胜,就在于他能够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再忍耐一下子。
在与人交往时,“忍”更多的是体现在忍辱方面。儒、释、道都主张“忍”,孔子说过:“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庄子·让王》说:“强力忍垢(努力地忍受羞辱)。”佛教更是把“忍”视为成佛的前提条件之一。《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说:
雪山有草,名为忍辱,牛若食者,则出醍醐(酥乳)。
牛如果以忍辱草为食,就能泌出香甜可口的醍醐;人如果具有忍辱精神,自然能够干出一番事业。佛教把忍辱视为僧人的最可贵的品质之一,他们甚至把僧衣叫“忍辱铠”:
浊劫恶世中,多有诸恐怖,恶鬼入其身,骂詈毁辱我。我等敬信佛,当著忍辱铠。(《法华经·劝持品》)
后来,人们就把袈裟叫“忍辱铠”或“忍辱衣”。如梁简文帝《谢赍纳袈裟启》说:“蒙赍郁金泥细纳袈裟一缘,忍辱之铠,安施九种。”江总《摄山栖霞寺碑》说:“整忍辱之衣,入安禅之室。”
在中国历史上,能忍小而谋大的典型例子应属韩信。《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你虽然身材魁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内心胆小怕事)。”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趴在地上)。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功成名就后)信至国……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韩信的大度能忍,不仅表现在他能够忍受胯下之辱,同时也体现在他成功之后对待这位“屠中少年”的宽容态度上。与韩信同为汉初“三杰”的张良也是一位能够忍辱的人。《史记·留侯世家》记载: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桥)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把鞋给我穿上)!”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老人看见张良过来,故意把自己的鞋子掉在桥下,然后让张良下去为自己拾鞋。当张良把鞋子拾上来以后,老人不仅没有一句感谢的话,反而又伸出双脚让张良为他穿上。在后来约会时,又三番五次地责怪张良,而这一切,张良全都忍受住了。要知道,张良是韩国宰相之后(张良的祖父和父亲都担任过韩国宰相),是一位敢于狙击秦始皇于博浪沙中的豪俊少年。但他还是忍住了,这一忍,成就了一生的辉煌事业。张良和韩信,一文一武,都是靠“忍”字而成就了自己的丰功伟业。
不仅做大事需要“忍”,在处理日常小事时也需要“忍”,《独异志》卷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唐初,张公艺九世同堂。高宗东封,过其家,问之何以致然,公艺执笔,唯书百余“忍”字,余无他言。遂旌表其门。
唐代初年,张公艺一家九世同堂。唐高宗到东边封禅泰山时,顺便去看望他们,询问张公艺是如何做到九世同堂的,张公艺用笔一连书写了一百多个“忍”字,别的什么也没有说。能够把九代人团聚在一起的就是一个“忍”字,可见“忍”的魔力之大。唐玄宗的时候,有一位大臣叫王守和的,也善于“忍”,《开元天宝遗事》卷下记载:
光禄卿王守和,未尝与人有争,尝于案几间大书“忍”字,至于帏幌之属,以绣画为之。明皇知其姓字,非时引对,问曰:“卿名守和,已知不争,好书‘忍’字,尤见用心。”奏曰:“臣闻坚而必断,刚则必折,万事之中,‘忍’字为上。”帝曰:“善。”赐帛以旌之。
王守和把“忍”置于万事之上,看作最为可贵的品质,并且得到了皇上的认可。这种说法虽然未必完全正确,但不是全无道理。
在中国的词典中,有“唾面自干”一词。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尚书大传·大战》中:“骂女(汝)毋叹,唾女毋干。”挨了别人的骂,连叹息声都不要发出一声;被别人吐了唾沫,连擦也不要擦。后来,真的有人遵循了这一原则。《新唐书·娄师德列传》记载:
(娄师德)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洁之而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
别人吐到了自己的脸上,连擦也不能去擦,因为那样做也是违背了对方的意愿,要让唾沫自己风干。这种精神与“右脸挨了打,把左脸也送上”的精神相比毫不逊色。“唾面自干”的处世原则虽然不适合处理敌我矛盾,但在处理内部矛盾时还是可以借鉴的。
不仅个人行事要忍,国家行事也要忍。当然,国家的忍也还是由个人体现出来。刘邦去世后,寡居的吕后成为汉王朝的实际统治者。这时,逐渐强大的匈奴冒顿单于竟然派人给吕后送来了这样一封求爱信:
陛下独立,孤偾(单于自称)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娱乐)。愿以所有,易(交换)其所无。(《汉书·匈奴传》)
冒顿异想天开,认为吕后无夫,自己无妻,便想和吕后互通有无,结为夫妇。对于这一羞辱,吕后十分恼火,当即要兴师问罪。后来在大臣们的劝告下,吕后咽下了这口气,客客气气写了一封回信:“单于不忘敝邑,赐之以书,敝邑恐惧。退日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吕后说自己已是年老体弱,发脱齿落,已经不适合再嫁,总算把这件事应付过去。吕后用自己的含羞忍辱,换来了百姓的休养生息,换来了汉朝的日益强大。
可以说,“难忍处能忍”,是处理好与他人关系的法宝,也是获取他人宽容的主要途径。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如果大家都具备一些这种精神,就会其乐融融,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