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本为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的训子书,该书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以亲身经历阐述命由我作、善恶报应之理,使得该书一问世就成为最受欢迎的家训之一,风行四百多年。时至今日,其思想和智慧依然鲜活。
何谓大小?昔卫仲达为馆职,被摄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比至,则恶录盈庭,其善录一轴,仅如箸而已。索秤称之,则盈庭者反轻,而如箸者反重。仲达曰:“某年未四十,安得过恶如是多乎?”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因问轴中所书何事,曰:“朝廷尝兴大工,修三山石桥,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仲达曰:“某虽言,朝廷不从,于事无补,而能有如是之力?”曰:“朝廷虽不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向使听从,善力更大矣。”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原文】

何谓大小?昔卫仲达为馆职(1),被摄至冥司(2),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3)。比至(4),则恶录盈庭,其善录一轴(5),仅如箸而已(6)。索秤称之(7),则盈庭者反轻,而如箸者反重。仲达曰:“某年未四十,安得过恶如是多乎(8)?”曰:“一念不正即是(9),不待犯也(10)。”因问轴中所书何事,曰:“朝廷尝兴大工(11),修三山石桥(12),君上疏谏之(13),此疏稿也(14)。”仲达曰:“某虽言,朝廷不从,于事无补,而能有如是之力?”曰:“朝廷虽不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向使听从(15),善力更大矣。”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16),虽多亦小。

【注释】

(1)卫仲达:传说为宋朝秀州华亭(今浙江嘉兴)人,官至吏部尚书。本段故事见于宋代洪迈的《夷坚志》,该书本为志怪小说性质,不可认真。馆职:唐宋时期,人们把在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等官署里担任修撰、编校等事务的官员统称为馆职。

(2)摄:逮捕,押送到。冥司:阴间的官府。

(3)主者:主持审判灵魂的阴间官员。吏:衙役。呈:献上。善恶二录:关于卫仲达的善恶行为的记录。

(4)比至:等到把记录拿来。比,及,等到。

(5)一轴:一个卷轴。即一小卷纸。

(6)箸(zhù):筷子。

(7)索:寻找,找来。

(8)安得:怎么能够。安,怎么。如是:如此。是,此。

(9)一念不正即是:只要一个念头不好,就是罪过。

(10)不待犯也:不必等到把这些罪恶念头付诸行动。犯,指实际行动犯了错误。

(11)尝:曾经。大工:大的工程。

(12)三山石桥:古代叫三山的地方非常多,不知三山石桥的详细地址在何处。另外,《宋史·徽宗本纪三》记载朝廷曾修三山河桥,这是一座黄河浮桥,不详是否同一桥梁。

(13)上疏谏之:上奏章于皇上以劝阻此事。疏,臣下给皇上的奏议。

(14)疏稿:上疏的稿本。

(15)向:过去,那时。

(16)苟:如果。

【翻译】

什么叫大善与小善呢?从前卫仲达担任馆职的时候,他的灵魂被押解到了阴间的官府,主审官员命令手下官吏把记录卫仲达善恶的簿册呈献上来。等到簿册拿来时,记录恶行的簿册堆满了庭院,而记录善行的仅仅只有一卷纸,而且这卷纸细得就像一根筷子一样。找来秤称了一下各自的重量,结果满庭院的簿册反而轻一些,而如同筷子粗细的那卷纸反而重一些。卫仲达奇怪地问道:“我的年龄还不到四十岁,怎么会犯下这么多的过失与罪恶呢?”主审官员回答说:“一个念头不好就是罪恶,不必等到付诸行动了才算是罪恶。”接着卫仲达询问这卷纸里记录的是什么事情,主审官员回答:“朝廷曾经要大兴土木工程,想修建三山石桥,您上奏章给皇上劝阻这件事情,这卷纸就是奏章的稿本。”卫仲达说:“我虽然劝阻了,但朝廷并没有听从我的劝阻,对此事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怎么能够有这么大的功德呢?”主审官员回答:“朝廷虽然没有听从您的劝阻,但您的这一念头,已经是在为万民着想了;如果那时朝廷听从了您的劝阻,行善的功德就更大了。”因此只要自己的志向是在为天下、国家着想,那么即使很少的善行,也会是很大的功德;如果只是为自己着想,即使有很多的善行,也只有很小的功德。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