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又为善而心不著善(1),则随所成就(2),皆得圆满。心著于善,虽终身勤励(3),止于半善而已。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4),外不见人(5),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6),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7),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8)。倘此心未忘(9),虽黄金万镒(10),福不满也。此又一说也(11)。
【注释】
(1)心不著善:心里不执著于自己是在行善。即行善时不要认为自己是在行善,且应不求回报。这实际就是前文说的“上仁”“安仁”。详见“评注”。
(2)随所成就:顺应着自己所遇到的情况去成就自己的善行。所,地方,环境。引申为情况。
(3)勤励:勤勉,努力。
(4)内不见己:对内没有感觉到自己是在行善。见,看见,感觉到。
(5)外不见人:对外没有感觉到别人是在接受自己的恩惠。
(6)是:这。三轮体空:指施恩惠于别人时所应有的态度。又称“三事皆空”“三轮清净”。“三轮”指施恩惠者、接受恩惠者、所布施的钱财这三件事。佛教的基本理论是“万法皆空”,在施恩惠时,要明白施恩惠者是“空”,这叫“施空”;接受恩惠者也是“空”,这叫“受空”;用来布施的钱财同样是“空”,这叫“施物空”。
(7)种无涯之福:种下无限的福报。无涯,无限。
(8)劫:“劫波”的简称。古印度的一种时间单位,佛教沿用之。古印度称天地一成一毁为“一劫”,常用来形容很长的时间。
(9)倘(tǎng):如果,假使。此心未忘:心里不能忘记施惠于人这件事。
(10)镒(yì):古代的重量单位。二十两为一镒。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
(11)此又一说也:这是对半满之善与圆满之善的又一种解释。这一解释认为,做了善事,而不要认为自己做了善事,更不求受惠者的回报,这就是圆满的善;否则,就只能算是不圆满的善。
【翻译】
还有,做了善事不要认为自己做了善事,要顺应着所遇到的情况成就自己的善行,这样就能够做到圆满的善。如果心里总认为自己是在做善事,那么即使终身勤勉努力,也只能算是不够圆满的善而已。比如拿钱财去救助别人,对内要感觉不到自己是在施钱财于别人,对外也没有感觉到别人是在接受自己的钱财,其中也感觉不到所施与别人的钱财,这就叫“三轮体空”,这也叫“一心清净”,如此则一斗粮食就可以为自己带来无限的福报,一枚铜钱就可以消除千万劫以来所犯下的罪孽。如果念念不忘自己施与别人的恩惠,那么即使施舍了万镒黄金,依然得不到圆满的福报。这是对半满之善与圆满之善的又一种解释。
【评注】
关于本段所说的不执著思想,可以参见本书第一篇“立命之学”中对“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的“评注”。另外我们要补充的是,袁了凡的这一主张主要来自佛教,但与老庄、孔子思想也非常吻合。老庄提出的“上仁”“大仁”,孔子提倡的“安仁”,就是要求人们做了善事,而不要认为自己做了善事,更不求回报。对于那些做了善事而念念不忘、要求别人回报的行为,庄子同样给予严厉的批判。《庄子·列御寇》说:
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商贾不齿,虽以事齿之,神者弗齿。
庄子说:“施恩惠与别人而不忘别人的回报,这种行为不符合大自然无私布施的原则,连商人都瞧不起这种人,即使有事必须与这种人交往,但心里还是鄙视他们。”庄子的观点与佛教、袁了凡的观点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