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本为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的训子书,该书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以亲身经历阐述命由我作、善恶报应之理,使得该书一问世就成为最受欢迎的家训之一,风行四百多年。时至今日,其思想和智慧依然鲜活。
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无财,止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亲为忏悔。及后入宫富贵,携数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因问曰:“吾前施钱二文,汝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汝不回向,何也?”曰:“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钟离授丹于吕祖,点铁为金,可以济世。吕问曰:“终变否?”曰:“五百年后,当复本质。”吕曰:“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矣,吾不愿为也。”曰:“修仙要积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满矣。”此又一说也。

【原文】

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无财,止有钱二文(1),捐而与之,主席者亲为忏悔(2)。及后入宫富贵,携数千金入寺舍之(3),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4)。因问曰:“吾前施钱二文,汝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汝不回向,何也?”曰:“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

钟离授丹于吕祖(5),点铁为金(6),可以济世。吕问曰:“终变否?”曰:“五百年后,当复本质(7)。”吕曰:“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矣,吾不愿为也。”曰:“修仙要积三千功行(8),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满矣。”

此又一说也(9)。

【注释】

(1)二文:两枚铜钱。文,一枚铜钱叫一文。

(2)主席者:寺庙里的主事人,也即寺庙住持。亲为忏悔:亲自为她主持忏悔仪式。忏悔,在佛祖面前忏悔罪过以请求原谅。

(3)数千金:数千两银子。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先秦时期,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黄金叫一金,汉代以一斤黄金为一金,再到后来,银一两也称一金。

(4)主僧:即前文提到的“主席者”。惟:仅仅。回向:佛教用语。将自己所修的功德、智慧,回头转给他人、众生,使大家都能够获取福报,进入庄严佛土。

(5)钟离:即钟离权,传说中的八仙之一。相传姓钟离,名权,字云房,据说他是汉代人,故又叫汉钟离。授丹:传授炼丹术。吕祖:即吕洞宾。八仙之一。相传为唐代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原名吕岩,字洞宾。传说咸通年间及第,曾任县令,后入终南山修道成仙。

(6)点铁为金:可以把铁转化为黄金。

(7)本质:本来属性。也即铁的属性。

(8)功行:功德与善行。

(9)此又一说也:这是对半满之善与圆满之善的另一种解释。袁了凡用某氏女与吕洞宾这两个故事说明,只要善行出自真诚,即使很小的善行,也是圆满之善,否则就是半满之善。

【翻译】

从前,有某人家的女儿进入寺庙,想要施舍却没有钱财,手里只有两枚铜钱,于是她就把这两枚铜钱捐给了寺庙,寺庙住持亲自为她举办了忏悔仪式。到了后来,该女子进入皇宫,大富大贵,她再次携带数千两银子到该寺庙施舍,而寺庙住持仅仅让自己的徒弟为她举行了一场回向仪式而已。于是该女子就问住持:“我以前仅仅施舍了两枚铜钱,您就亲自为我主持忏悔仪式;如今我施舍了数千两银子,而您却不为我主持回向仪式,这是为什么呢?”住持回答说:“上一次您的施舍虽然很少,但您的施舍之心却非常虔诚,如果我这个老和尚不亲自为您主持忏悔仪式,就不足以报答您的恩德;如今您施舍的银两虽然很多,而您的施舍之心却不如上次诚恳,所以让别人替我主持忏悔仪式就足够了。”这就是说,如果缺乏诚意,即使施舍数千两银子也只能算是半满之善,有了诚意即使只施舍两枚铜钱也是圆满之善。

钟离权传授炼丹术给吕洞宾,能够把铁转化为黄金,可以用这些黄金来救助世人。吕洞宾问:“由铁转化成的黄金还会变化吗?”钟离权回答:“五百年以后,这种黄金还会恢复为铁。”吕洞宾说:“这样的话,就害了五百年以后持有这种黄金的人,我不愿做这种事情。”钟离权说:“修道成仙,必须要积累三千件功德,而你的这一句话,三千件功德就已经修满了。”

这是对半满之善与圆满之善的另一种解释。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