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本为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的训子书,该书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以亲身经历阐述命由我作、善恶报应之理,使得该书一问世就成为最受欢迎的家训之一,风行四百多年。时至今日,其思想和智慧依然鲜活。
何谓是非?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

【原文】

何谓是非?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1),皆受金于府(2)。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3):“赐失之矣(4)。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5),非独适己之行也(6)。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7)?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子路拯人于溺(8),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9)。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10),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11)。然此就一节论之耳(12),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

【注释】

(1)臣妾:奴隶。男奴隶叫臣,女奴隶叫妾。

(2)皆受金于府:都可以得到官府的赏金。

(3)恶(wù):讨厌,不高兴。这里引申为批评。

(4)赐:即孔子弟子子贡。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小孔子三十一岁。《论语·先进》:“子曰:‘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孔子认为子贡不愿屈服于命运安排,在经商赚钱方面,屡屡能够猜中行情。在孔子弟子中,子贡是最为富有的。

(5)教道:教育原则、内容。道,方法,原则。

(6)非独适己之行也:不仅仅只是适合于自己的行为。即不能仅仅依据自己的道德水平去制定教育原则,还要考虑到大众的道德水平与接受能力。非独,不仅。

(7)相赎:去救赎别人。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8)子路:人名。孔子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鲁国卞人。比孔子小九岁。

(9)取:采取,认同。黜:排除,不赞成。

(10)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要只看当下的效果,而要考虑是否会为后世带来不良的效应。弊,弊端,不良的影响。

(11)是:正确,善良。

(12)就一节论之耳:仅就这一件事情而言。一节,一件事。指孔子对子贡与子路行为的评点这件事。

【翻译】

什么叫正确的善行与错误的善行呢?鲁国的法令规定,鲁国人如果能够从其他诸侯国把沦为男女奴隶的鲁国人救赎回来,都可以得到官府的赏金。子贡救赎了一些鲁国人却没有接受赏金。孔子听到这件事以后就批评子贡说:“子贡的做法是错误的。圣人所做的事情,一定是可以用来移风易俗的,他们的教育内容可以推行到普通百姓身上,不能仅仅适合于自己的行为。如今鲁国富人很少而穷人很多,子贡的做法反衬出别人接受赏金就是不够廉洁,那么人们凭什么还会去救赎那些沦为他国奴隶的鲁国人呢?从今以后,人们就不会再从别的诸侯国里赎人了。”子路营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个人就送给子路一头牛表示感谢,子路接受了这头牛。孔子高兴地说:“从今以后鲁国就会有很多人去营救溺水的人了。”从世俗人的眼光来看,子贡不接受赏金的行为是高尚的,子路接受这头牛的行为是低劣的,然而孔子却赞成子路的行为而批评子贡的行为。从这里就可以知道,在评价人们的善行时,不要只看当下的效果,而要考虑是否会为后世带来不良的效应;不要只看一时的情况,而要看长期的影响;不要只看某个人的道德水平,而要看整个天下民众的道德水平。现在的行为虽然出自善心,未来造成的影响却足以害人,那么这样的善行看似善良而实际却是错误的;现在的一些行为虽然看似不够善良,未来所造成的影响却可以救助别人,那么这种不善良的行为却是一种正确的行为。我们不过是就孔子师生这一件事而言,其他许多事情,比如看似非正义而实际属于正义的事情,看似不合礼制而实际符合礼制的行为,看似不诚实而实际属于诚实的言行,看似不仁慈而实际属于仁慈的做法,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甄别、选择。

【评注】

袁了凡所引用的孔子批评子贡、表扬子路这一典故,出自《吕氏春秋·察微》。关于如何鼓励人们行善,是一个非常复杂、难以把控的问题,这也是老庄与孔孟争论的焦点。

学界一般认为老庄是反对仁义的,其实这是最大的学术误解,老庄反对的是带有功利目的的仁义,而提倡“上仁”:“上仁为之而无以为。”(《道德经》三十八章)“与善仁。”(《道德经》八章)真正崇尚“仁”的人做好事不带任何个人功利目的,为了个人利益而去行善,就不是真正的“仁”,而是商人之间的利益交换。孔子对此也非常赞成,他把行仁的动机分为三个层次: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礼记·中庸》)

孔子认为最高的仁是发自天性、不带任何个人功利目的去行仁,这就是“安仁”,也就是老子的“上仁”;其次是认识到行仁对人我皆利而主动行仁,这就是“利仁”;还有出于其他各种原因—比如因惧怕舆论、礼法而勉强自己行仁,这就是“强仁”。孔子也主张不带个人功利目的去行仁,但他同时又看到能够做到“安仁”的“天下一人而已矣”(《礼记·表记》),对于广大民众只能讲“利仁”,用名利去勉励他们行善。这就是孔子批评子贡、表扬子路的原因所在。

应该说,孔子推行仁义的方法较为切实可行,“安仁”的主张往往只能成为海市蜃楼,看似绚丽无比却虚无缥缈、难以落实。然而老庄反对“利仁”也并非全无道理,因为宣扬、奖赏“利仁”的结果,往往会使仁义、善行堕落为人们玩弄阴谋的工具:

西门疆尹河西,以赏劝民。道有遗羊,值五百,一人守而待。失者谢之,不受。疆曰:“是义民也。”赏之千。其人喜,他日谓所知曰:“汝遗金,我拾之以还。”所知者从之,以告疆曰:“小人遗金一两,某拾而还之。”疆曰:“义民也。”赏之二两。其人益喜,曰:“我贪,每得利而失名,今也名利两得,何惮而不为?”(《呻吟语·治道》)

西门疆在河西(泛指黄河以西地区)主政时,用“利仁”鼓励百姓行善。有人拾到一只价值五百钱的羊,然后无偿地把这只羊交还给失羊人,这一行为是老、孔所主张的“上仁”“安仁”。西门疆为了表彰他,加倍赏给他一千钱。这种奖赏善行的政策吊起了拾羊人的胃口,他便与自己的朋友相互勾结,以拾金不昧的假把戏骗取官府的赏金。这个故事清晰地说明了一位本无“利仁”之心的诚实人是如何被奖赏善行的政策诱导为一个借伪善谋真利的巧诈小人。因为行善能够“名利两得”,于是盗用仁义就由个人行为慢慢发展为集团行为,由个别现象蔓延为普遍现象。特别是在政治领域里,把鼓吹仁政作为换取百姓支持的手段,几乎成为当权者无须掩人耳目的“阳谋”,于是“善”由内在美德逐步堕落为外在的谋利工具。我们在前文所列举的田成子、王莽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庄子·外物》也讲了一个盗用仁义的故事:

演门有亲死者,以善毁爵为官师,其党人毁而死者半。

演门是战国时期宋国都城的东门,住在这里的一个宋国人的父母去世了,这个宋国人因悲痛欲绝而搞得自己骨瘦如柴。宋君为了奖赏他的孝心,就提拔他当了官师。乡亲们一看到孝顺父母还有这样大的好处,便纷纷效仿,在父母去世后就故意损害自己的身体,结果死了一半。

总之,孔子的“利仁”主张符合世人的道德水准,向人们宣讲“利仁”的主观目的也值得肯定,即使出现一些无伤大雅的伪善现象,也胜于血腥屠戮的丛林法则,只是在推行切实可行的“利仁”的同时,我们还要仔细审视、检束那些假仁爱以谋私利的伪善者,把控着适当的度,以遏制那些过度的伪善行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