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本为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的训子书,该书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以亲身经历阐述命由我作、善恶报应之理,使得该书一问世就成为最受欢迎的家训之一,风行四百多年。时至今日,其思想和智慧依然鲜活。
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原文】

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1)。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2)。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3),多有奇祸(4);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5),子孙往往骤发(6)。阴阳之际微矣哉(7)。

【注释】

(1)享世名:在社会上享有美好的名声。

(2)造物所忌:是造物主所忌讳、讨厌的。忌,憎恨,讨厌。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名声太大,也会为自己带来意外之灾。事例详见“评注”。

(3)副:相符,符合。

(4)奇祸:出人意料的灾难。奇,出人意料。

(5)无过咎:没有过错。咎,罪过,过失。横被恶名:出人意料地背负了恶名。横,意料不到的。

(6)骤发:突然之间飞黄腾达。

(7)阴阳之际微矣哉:阴德与阳善之间的关联实在是太微妙了。

【翻译】

什么叫阴德与阳善呢?凡是被人知道的善行,就叫阳善;凡是不被人知道的善行,就叫阴德。有阴德的人,上天会给他以福报;有阳善的人,将会在社会上享有美好的名声。美好的名声,也是一种福报啊。然而名声如果太盛,这是造物主所讨厌的。社会上那些享有盛名而实际上德才难以与之相配的人,往往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灾祸;而没有任何过错却被蒙上预料之外的恶名的人,他们的子孙往往会突然之间飞黄腾达。阴德与阳善之间的关联是非常微妙的。

【评注】

袁了凡一方面认为“名,亦福也”,一方面又意识到“名者,造物所忌”,可见“名”的双刃剑作用已经被他有所觉察。关于名声给人带来的拖累,我们仅举一例:

(龚胜)不复开口饮食,积十四日死,死时七十九矣。……有老父来吊,哭甚哀,既而曰:“嗟虖!薰以香自烧,膏以明自销。龚生竟夭天年,非吾徒也。”(《汉书·龚胜传》)

龚胜是西汉末年的名臣,王莽篡政时,龚胜本已退休在家,王莽为了借重龚胜的名声,逼他再次出仕。顾忌家人安危而不敢直接抗命的龚胜为了保全自己忠于汉朝的节操,无奈之下绝食而死。那位老父说的“薰以香自烧,膏以明自销”中的“香”“明”,指的就是盛名,龚胜就死于自己的盛名。至于那些名实不副的人,更是成为人们的笑柄。《晋书·桓玄列传》记载:

(桓)玄以历代咸有肥遁之士,而己世独无,乃征皇甫谧六世孙希之为著作,并给其资用,皆令让而不受,号曰高士,时人名为“充隐”。

东晋权臣桓玄在篡权之时,认为社会缺乏隐士,与自己掌权的盛世不符,于是就与皇甫希之相互配合,制造出一个隐士来。由于保密工作的欠缺,使这件事情真相泄露,世人称皇甫希之为“冒充的隐士”。这种假冒之名使皇甫希之此后既无法做官,恐怕想当个真正的隐士也做不到了,弄得进退维谷,而主导作假的桓玄也只能成为历史笑柄。

正是考虑到名声给人带来的麻烦,所以《庄子·逍遥游》提出了“圣人无名”的主张。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少逃名者。《后汉书·逸民列传》记载:

韩康字伯休,一名恬休,京兆霸陵人。家世著姓,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口不二价,三十余年。时有女子从康买药,康守价不移,女子怒曰:“公是韩伯休那?乃不二价乎!”康叹曰:“我本欲避名,今小女子皆知有我,何用药为?”乃遁入霸陵山中。

世人逃名,僧人更是逃名。《五灯会元》卷三记载,唐代贞元年间,法常禅师居住在四明(在今浙江宁波)深山之中,有一次,高僧盐官禅师身边的一位僧人进山迷路,走到了法常的庵前,问:“和尚在此多少时?”师曰:“只见四山青又黄。”又问:“出山路向甚么处去?”师曰:“随流去。”僧人回去把这一偶遇告诉了盐官禅师,盐官禅师说:“我在江西时曾见一僧,自后不知消息,莫是此僧否?”便命令僧人前去邀请。法常就写了一首偈作答:

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和高僧盐官交往,将是名利双收的事情,但法常却逃往深山更深处,拒绝了这次猎取名利的好机会。中国很早就有“名枷利锁”一词,它形象地说明了名利对人的约束,那么逃名实际上就是逃离枷锁。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