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何谓端曲?今人见谨愿之士(1),类称为善而取之(2);圣人则宁取狂狷(3)。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4),而必以为德之贼(5)。是世人之善恶(6),分明与圣人相反。推此一端(7),种种取舍,无有不谬(8)。天地鬼神之福善祸淫(9),皆与圣人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10),惟从心源隐微处(11),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12),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13),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14),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
【注释】
(1)谨愿:谨慎小心的好好先生。愿,即孔子所反对的“乡愿”(《论语·阳货》),指那些受到乡里欢迎、实际上却不坚持正确原则的好好先生。
(2)类:大抵,大致。取:接受,任用。
(3)圣人:指孔子。狂狷:积极进取而又自命不凡的人和洁身自好而又较为保守的人。狂,积极进取而又自命不凡,类似后来“狂生”一词中的“狂”。狷,洁身自好而又较为保守。《论语·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4)虽一乡皆好:即使一乡人都喜欢他。虽,即使。好,喜欢。
(5)德之贼:伤害美德的人。《论语·阳货》:“子曰:‘乡原,德之贼也。’”孔子的意思是:“那些受到乡里欢迎的好好先生,是伤害美德的人啊。”
(6)是:代词。代指以上所说的善恶标准。
(7)推此一端:从这一件事情上推理开去。端,事情。
(8)谬:谬误,错误。
(9)福善祸淫:赐福祉于善人,降灾祸于坏人。福,用作动词,赐福。祸,用作动词,降下灾难。淫,邪恶。这里指邪恶之人。
(10)徇耳目:屈从于人们的耳目。徇,顺从。也即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为了让人们听着好听,看着好看。换句话说,人们喜欢什么,自己就做什么,没有正确的原则。
(11)心源:内心这一根源。隐微处: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微,隐蔽,不显露。
(12)济世:救世。
(13)苟:如果。媚世:讨好世俗。
(14)愤世:怨恨世人。
【翻译】
什么叫真正的善与偏邪的善呢?如今人们看到那些谨慎小心的好好先生,大致上就会称他们为善人而接受他们;而圣人却宁肯举用那些积极进取而又自命不凡的人和洁身自好而又较为保守的人。至于那些谨慎小心的好好先生,即使一乡人都喜欢他们,而他们肯定会成为美德的败坏者。这就说明世人的善恶标准,分明与圣人的善恶标准刚好相反。从这一件事情推理开去,世人的各种取舍标准,没有不是错误的。天地鬼神赐福祉于善人,降灾祸于坏人,他们的是非观与圣人是一样的,而与世俗人的取舍标准却不相同。大凡要想积累善行的人,绝对不能够依据世俗人的耳目爱好去做事,只能从内心这个无人看到的根源之处着手,默默地努力把自己的内心打扫干净。纯粹是一颗济世救人之心,就是真正的善;如果有一丝一毫讨好世俗之心,就是曲邪的善。纯粹是出于爱人之心,就是真正的善;如果有一丝一毫怨恨世人之心,就是曲邪的善。纯粹是敬人之心,就是真正的善;如果有一丝一毫的玩世不恭之心,就是曲邪的善。这些都应该仔细分辨清楚。
【评注】
袁了凡提倡真正的善,反对乡愿式的曲邪之善。对于这两种善,我们分别举例予以说明。
首先看真正的善。张释之是汉代的名臣,在他担任廷尉(司法官)期间,与汉文帝之间,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情: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史记·张释之列传》)
汉文帝出行,百姓纷纷避让,一个长安县百姓慌不择路,只好躲在中渭桥下。过了一段时间,这个百姓以为皇上的车驾已经过去,便从桥下出来,结果发现皇上的车驾还在桥上,于是急忙避开,结果把皇上的马惊了。文帝就把他交给张释之处理,张释之按照当时的法律,予以罚款了事。文帝对此极为不满,于是张释之做了一番“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的解释,赢得皇上的赞同。张释之没有屈从于皇上的权威,坚持依法判案,不仅拯救了这位百姓的生命,也为朝廷赢得了赞誉。张释之的善行就是真正的善行,从而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所谓曲邪的、“乡愿”式的善行,《吕氏春秋·离谓》记载了一例:
洧水甚大,郑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死者。富人请赎之,其人求金甚多,以告邓析,邓析曰:“安之。人必莫之卖矣。”得死者患之,以告邓析,邓析又答之曰:“安之。此必无所更买矣。”
邓析是春秋郑国人,是名家人物,也是著名的法律学家。有一年,洧河(在今河南)涨水,一位富人被淹死了,他的尸体顺流而下,被别人打捞起来。富人家属想把亲人尸体赎回去埋葬,而捞尸者索要的赎金极高。富人家属无奈,便去找邓析出主意。邓析说:“您别着急,只管把赎金压低,这件‘商品(尸体)’没有人与你们抢购!”富人家属觉得此话甚为有理,于是就不再着急赎回尸体。这下轮到捞尸者着急了,他也去找邓析出主意,邓析说:“您别着急,只管把赎金抬高,这件‘商品’他们非买不可!”邓析对发生纠纷的双方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善意”,贴心地为两家出主意,皆不得罪,这就是典型的好好先生。邓析不是真正地从善意出发,真诚地去为双方解决这一纠纷,而是用两边讨好的方法,使这一纠纷一直处于僵持状态而无法了结。邓析在双方纠纷僵持不下的状态中,却赢得了两家对他的好感,这就是典型的曲邪的乡愿式“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