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本为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的训子书,该书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以亲身经历阐述命由我作、善恶报应之理,使得该书一问世就成为最受欢迎的家训之一,风行四百多年。时至今日,其思想和智慧依然鲜活。
何谓真假?昔有儒生数辈,谒中峰和尚,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中峰云:“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众曰:“善恶何致相反?”中峰令试言其状。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因请问。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原文】

何谓真假?昔有儒生数辈(1),谒中峰和尚(2),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3)。”中峰云:“凡情未涤(4),正眼未开(5),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颠倒(6),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众曰:“善恶何致相反?”中峰令试言其状(7)。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8),敬人、礼人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9)。”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10),廉洁有守是善(11)。”中峰云:“未必然也。”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因请问。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12),袭迹者假(13)。又无为而为者真(14),有为而为者假(15)。皆当自考。”

【注释】

(1)数辈:数人。

(2)谒:拜访。中峰和尚(1263—1323):元代高僧,法号智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俗姓孙,字中峰,号幻住道人,元仁宗赐谥“普应国师”。

(3)无稽:无法印证,没有根据。稽,考证,验证。

(4)凡情未涤:世俗的情欲没有清洗干净。凡,世俗。涤,清洗,扫除。

(5)正眼未开:正确的认识能力还没有开启。正眼,正知、正觉的眼光,也即正确的认识能力。

(6)憾己:为自己是非颠倒的认识能力而遗憾。

(7)其状:善恶的情况。

(8)詈(lì):骂。

(9)未必然:未必是这样。然,代词。这样。

(10)妄取:获取非分之物。

(11)有守:有所持守。也即遵循正道。

(12)根心:发自真心。

(13)袭迹:表面上效仿别人的善良行为。袭,因袭,效仿。迹,迹象,表面现象。

(14)无为:没有个人功利目的。

(15)有为:有个人功利目的。

【翻译】

什么叫真善、假善呢?从前有几位儒生,去拜谒中峰和尚,他们质疑说:“佛教认为善恶都有报应,就像影子紧随着形体一样确切无误。如今某某人非常善良,而子孙却不兴旺;某某人十分凶恶,而家门却异常兴盛。佛教的善恶报应之说是没有根据的。”中峰和尚说:“世俗的情欲没有清洗干净,正确的认识能力还没有开启,于是就会把善行认作恶行,而把恶行当作善行,这是常有的事情。不去对自己是非颠倒的认识能力深感遗憾,反而还要去抱怨上天的报应出了差错吗?”几位儒生请教说:“人们为什么会把善恶标准给弄反呢?”中峰和尚让他们试着谈谈关于善与恶的表现。一位儒生说:“咒骂别人、殴打别人是恶,尊敬别人、以礼待人是善。”中峰和尚说:“未必是这样吧。”另一位儒生说:“贪取钱财、获取非分之物是恶,清正廉洁、遵守正道是善。”中峰和尚说:“也未必是这样吧。”几位儒生一条一条地讲了各种善与恶的表现,中峰和尚都说“未必是这样”。于是几位儒生请求中峰和尚解惑。中峰和尚告诉他们说:“有益于别人的行为,是善行;有利于自己的行为,是恶行。只要是有益于别人,即使殴打、咒骂别人,也都是善行;如果只是为了有利于自己,那么即使尊敬别人、以礼待人,也都是恶行。因此人们做了善事,如果这个善事有益于别人,那就是大公无私,大公无私的善事就是真善;如果这个善事有利于自己,那就是为了私利,为了私利的善事就是假善。另外,发自内心地去做好事,就是真善;仅仅在表面上效仿前人的善行而去做好事,就是假善。还有,不带个人功利目的去做好事,就是真善;带着个人功利目的去做好事,就是假善。这些道理都需要认真地分辨、甄别。”

【评注】

真善行为比较好理解,而假善行为容易迷惑人。我们看看历史上几个假善的例子。《史记·赵世家》记载,在晋国权臣赵简子不知该选哪个儿子做继承人时,有人向他推荐了赵毋恤,也就是赵襄子。赵简子为了考验几个儿子的才华,想出以下这个办法:

简子乃告诸子曰:“吾藏宝符于常山上,先得者赏。”诸子驰之常山上,求,无所得。毋恤还,曰:“已得符矣。”简子曰:“奏之。”毋恤曰:“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简子于是知毋恤果贤,乃废太子伯鲁,而以毋恤为太子。(《史记·赵世家》)

赵简子让几个儿子到常山(今北岳恒山)上寻宝,其他儿子都空手而归,只有赵襄子发现了可以占为己有的宝符—代国,从而赢得了赵简子的赏识,决定选择他做继承人。这就是说,赵简子与赵襄子父子俩早就有灭代之心,然而他们表面上却对代国十分友善,甚至把赵襄子的姐姐嫁给代王,而且还杀掉那些反对代国的人。这种虚假的友善行为骗过了代王,使代王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襄子姊前为代王夫人。简子既葬,未除服,北登夏屋,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其姊闻之,泣而呼天,摩笄自杀。(《史记·赵世家》)

赵简子刚刚去世,赵襄子就在夏屋山(在今山西代县)邀请代王前来宴饮,就在这次宴会上,赵襄子命令厨师用铜制的勺子击杀了代王与他的随从,一举占领了整个代国。赵襄子的姐姐过去一直被蒙在鼓里,还以为父亲与弟弟真对代王友善。得知丈夫被杀的消息后,赵襄子的姐姐用簪子刺颈自杀。

历史上利用假善去谋取私利的人数不胜数。除了赵襄子,田成子与王莽也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田釐子乞事齐景公为大夫,其收赋税于民以小斗受之,其廪予民以大斗,行阴德于民,而景公弗禁。由此田氏得齐众心,宗族益强,民思田氏。……(田釐子之子田成子)复修釐子之政,以大斗出贷,以小斗收。齐人歌之曰:‘妪乎采芑,归乎田成子!’……遂杀简公。”田氏家族用小斗进、大斗出的办法“行阴德于民”,从而用伪善的手段收到了“得齐众心,宗族益强,民思田氏”的效果,以至于最终有力量杀掉齐国君主,变姜氏政权为田氏政权。

田成子之后,王莽也利用伪善行为篡取了西汉政权。《汉书·王莽传》记载:

(王莽)折节为恭俭。受《礼经》,师事沛郡陈参,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事母及寡嫂,养孤兄子,行甚敕备。又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阳朔中,世父大将军凤病,莽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欲令名誉过前人,遂克己不倦,聘诸贤良以为掾史,赏赐邑钱悉以享士,愈为俭约。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见之者以为僮使,问知其夫人,皆惊。……其中子获杀奴,莽切责获,令自杀。……莽上书言:“臣与孔光、王舜、甄丰、甄邯共定策,今愿独条光等功赏,寝置臣莽,勿随辈列。”……莽复上书让。太后诏谒者引莽待殿东箱,莽称疾不肯入。

王莽篡政之前,把自己伪装成一位几乎完美的大善人,他孝慈友善,克己奉公,礼贤下士,大义灭亲,谦逊退让,骗取了人们的信任。掌权之后,王莽毒杀了年仅十四岁的汉平帝,另立傀儡孺子。此后,王莽一步步脱掉伪善的外衣,露出本来面目,取汉而代之,建立了自己的新朝。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