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常熟徐凤竹栻(1),其父素富(2)。偶遇年荒,先捐租(3),以为同邑之倡(4),又分谷以赈贫乏。夜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5),万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举人郎。”相续而呼(6),连夜不断。是岁(7),凤竹果举于乡(8)。其父因而益积德,孳孳不怠(9),修桥修路,斋僧接众(10),凡有利益,无不尽心。后又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举人,直做到都堂(11)。”凤竹官终两浙巡抚(12)。
【注释】
(1)常熟:地名。在今江苏常熟。徐凤竹栻(shì):即徐栻(1519—1581),字世寅,号凤竹。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历任知县、御史、江西巡抚、浙江巡抚、南京刑部尚书等职。
(2)素富:一向都很富有。素,素来,向来。
(3)捐租:减免田租。由于灾荒,徐家减免了佃户的田租。“捐租”也可理解为捐献了钱财。租,积蓄,钱财。
(4)以为同邑之倡:作为同乡其他富人的表率。邑,本邑,同乡。倡,倡导,表率。
(5)千不诓:肯定不是谎话。千,与下一句的“万”组成“千万”一词,表示加强语气,反复叮嘱。
(6)相续:连续不断。
(7)是岁:这一年。是,此。
(8)举于乡:在乡试时考中举人。乡,指乡试。通过这一级考试者为举人。正常情况下,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地点在省城。
(9)孳孳不怠:孜孜不倦。孳孳,通“孜孜”。不懈努力的样子。
(10)斋僧:用斋饭供养僧人。接:接济,救助。
(11)都堂:都察院的办公处。也用作官名。明代称都察院长官为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派遣到外省的总督、巡抚都带有都察院御史衔,皆可称都堂。
(12)两浙:地名。即今浙江一带。巡抚:官名。明代巡抚拥有一省行政、军事、监察、司法等各项权力,为地方最高长官。
【翻译】
常熟人徐栻,自号凤竹,他父亲一直都很富有。偶然遇到灾荒年,他父亲就会首先免除佃户的田租,为同乡的富人们做出表率,接着又拿出粮食去救济那些贫困的人们。晚上听到鬼魂在门口唱道:“肯定不骗人,肯定不骗人,徐家的秀才,就要考中举人。”连续不断地呼喊着,接连几个夜晚都是如此。这一年,凤竹果真在乡试时考中了举人。他父亲因此更加努力地积累善行,孜孜不倦,修桥修路,用斋饭供养僧人,接济大众,凡是有利于他人的事情,无不尽心尽力。后来又听到鬼魂在门口唱道:“肯定不说谎,肯定不说谎,徐家的举人,一直做到都堂。”徐凤竹最后当了两浙巡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