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本为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的训子书,该书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以亲身经历阐述命由我作、善恶报应之理,使得该书一问世就成为最受欢迎的家训之一,风行四百多年。时至今日,其思想和智慧依然鲜活。
台州应尚书,壮年习业于山中。夜鬼啸集,往往惊人,公不惧也。一夕闻鬼云:“某妇以夫久客不归,翁姑逼其嫁人。明夜当缢死于此,吾得代矣。”公潜卖田,得银四两,即伪作其夫之书,寄银还家。其父母见书,以手迹不类,疑之。既而曰:“书可假,银不可假,想儿无恙。”妇遂不嫁。其子后归,夫妇相保如初。公又闻鬼语曰:“我当得代,奈此秀才坏吾事。”傍一鬼曰:“尔何不祸之?”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阴德尚书矣。吾何得而祸之?”应公因此益自努励,善日加修,德日加厚。遇岁饥,辄捐谷以赈之;遇亲戚有急,辄委曲维持;遇有横逆,辄反躬自责,怡然顺受。子孙登科第者,今累累也。

【原文】

台州应尚书(1),壮年习业于山中(2)。夜鬼啸集,往往惊人,公不惧也。一夕闻鬼云:“某妇以夫久客不归(3),翁姑逼其嫁人(4)。明夜当缢死于此(5),吾得代矣(6)。”公潜卖田(7),得银四两,即伪作其夫之书(8),寄银还家。其父母见书,以手迹不类(9),疑之。既而曰(10):“书可假,银不可假,想儿无恙(11)。”妇遂不嫁。其子后归,夫妇相保如初(12)。公又闻鬼语曰:“我当得代,奈此秀才坏吾事(13)。”傍一鬼曰:“尔何不祸之?”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阴德尚书矣(14)。吾何得而祸之?”应公因此益自努励(15),善日加修(16),德日加厚。遇岁饥,辄捐谷以赈之(17);遇亲戚有急,辄委曲维持(18);遇有横逆(19),辄反躬自责(20),怡然顺受(21)。子孙登科第者,今累累也(22)。

【注释】

(1)台州:地名。在今浙江台州。应尚书:即应大猷(1487—1581),字邦升,号容庵。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进士,先后任南京刑部主事、云南右布政使、刑部尚书等职。

(2)习业:学习,读书。

(3)久客不归:长期出门在外而没有回来。客,寄居他乡。

(4)翁姑:公公与婆婆。公公与婆婆认为自己的儿子已经客死他乡,故逼儿媳改嫁。

(5)缢:自缢,上吊。

(6)吾得代矣:我终于找到了一个替死鬼。古人认为,鬼魂如果想投胎转世为人,必须寻找一个活人来代替自己,这个人就称为“替死鬼”。

(7)潜:悄悄地。

(8)书:信。

(9)手迹不类:笔迹不像。类,相似。

(10)既而:不久之后,过了一会儿。

(11)想儿无恙:想必儿子没有出什么事情。想,料想,想必。恙,疾病,灾难。

(12)相保:相守,一起生活。

(13)奈:怎奈。秀才:指应大猷。

(14)作阴德尚书:因为阴德而官至尚书。

(15)益自努励:自己更加地努力。益,更加。努励,激励自己更加努力。

(16)善日加修:一天天地更加努力做善事。

(17)辄:就。

(18)委曲:辗转周折,想方设法。维持:维护,救助。

(19)横逆:强暴无理。

(20)辄反躬自责:就反过来责怪自己没有做好。

(21)怡然顺受:欣然接受。怡然,和悦的样子。

(22)累累:很多的样子。

【翻译】

台州的应尚书,壮年时一个人在山中读书。到了夜晚,鬼魂们便聚集在一起大声呼啸,常常使人惊恐不安,而应尚书一点也不害怕。有一天晚上,他听到一个鬼魂说:“某某妇人因为丈夫长期在外没有回来,公公婆婆逼她改嫁。明天夜里她将要在这里上吊自杀,我终于找到了一个替死鬼。”应尚书听到后便悄悄地卖了一些田地,得到四两银子,随即伪造了那位丈夫的家信,随信还寄了银两回来。这位丈夫的父母看见家信,感到笔迹不像是儿子的,有些怀疑。但不久又想:“家信可以是假的,但银两不会是假的,想必儿子还安然无恙。”于是就不再逼迫儿媳改嫁。他们的儿子后来回家了,夫妇俩如同过去一样相守相爱地生活在一起。应尚书又听到那个鬼魂说:“我本来找到替死鬼可以去托生为人了,怎奈这个秀才坏了我的好事。”旁边另一个鬼魂就问:“你为什么不去祸害他呢?”那个鬼魂回答说:“上帝认为这个秀才心地善良,因为他有阴德而任命他将来当尚书。我怎么能够祸害他呢?”应尚书因此就更加努力地学习,也一天天更加努力地做善事,品德也一天天地更加仁厚。一旦遇到饥荒年,他就捐出粮食以救济灾民;遇到亲戚有了危急之事,他就想方设法地前去救助;遇到强暴无理的人,他就反过来责备自己做得不够好,和颜悦色地接受对方的要求。他的子孙中考中科举的人,如今已经很多很多了。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