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本为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的训子书,该书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以亲身经历阐述命由我作、善恶报应之理,使得该书一问世就成为最受欢迎的家训之一,风行四百多年。时至今日,其思想和智慧依然鲜活。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

【原文】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1),情所宜矜(2);悖理相干(3),于我何与(4)?本无可怒者(5)。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6),亦无尤人之学问(7);行有不得(8),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9)。吾悉以自反(10),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11);我将欢然受赐(12),何怒之有?

【注释】

(1)不及:不足,做得不好的地方。

(2)宜矜(jīn):应该同情。矜,怜悯,同情。

(3)悖理相干:别人违背情理前来冒犯自己。悖,违背。干,冒犯,冲犯。

(4)何与:有什么关系呢?与,参与,有关系。

(5)本无可怒者:本来也没有值得生气的地方。面对别人的无理取闹,为什么不生气,详见“评注一”。

(6)无自是之豪杰:没有自以为是的豪杰。豪杰都是谦虚谨慎的人。

(7)尤:指责,责备。

(8)行有不得:自己的行为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

(9)感未至也:感化别人的魅力还不够。

(10)悉:全部,彻底。自反:自我反省。

(11)磨炼玉成之地:都是磨炼我们、帮助我们成功的环境与机会。玉成,爱护并帮助某人成功。地,环境,机会。

(12)受赐:接受这样的恩赐。袁了凡把困难视为别人恩赐给自己的锻炼机会,关于这一心态,详见“评注二”。

【翻译】

比如以前喜欢生气,那就一定要这样想:别人的行为不当,我们更应该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别人违背常理前来冒犯自己,这与我又有多大关系呢?本来就没有值得生气的地方。还要想到天下没有自以为是的豪杰,也不存在总是责备别人的学问;自己的行为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都是因为自己的品德还没有修养好,感化别人的魅力还不够。我们要进行彻底的自我反省,即便是别人诽谤我们,我们也要视之为磨炼我们、帮助我们成功的好机会;我们将会高高兴兴地接受这些恩赐,又有什么值得生气的呢?

【评注】

面对别人的无理取闹,为什么不生气?《孟子·离娄下》有一段话讲得特别好,可以作为袁了凡这段话的补充: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

孟子说:“爱护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护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他。如果有一个人,他对我蛮横无理,那么君子就会自我反省:一定是我不够仁义,不够有礼貌,不然别人怎么会如此蛮横无理地对待自己呢?通过反省,觉得自己还是仁义的,是有礼貌的,而此人依旧是那样的蛮横无理,君子就会进一步反省:自己待人一定还不够真诚。通过反省,自己待人还是很真诚的,而此人依旧还是那样蛮横无理,君子就会说:‘此人是个无知妄为的人。这样的人与禽兽又有什么区别呢?对待禽兽又有什么值得责备的呢?’”以这样的态度对待那些蛮横无理的人,自己不仅不会、也无须生气了,而且还会对蛮横无理的人充满怜悯之心。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辛弃疾《贺新郎·肘后俄生柳》)。当人们遇到困难与烦恼时,一般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怨天尤人,自感倒霉。这是世人的一种普遍心理。还有一种是把困难视为一次磨炼自己的好机会,发愤振作,在克服困难的同时增强自己的才干。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受邀到楚国去,而陈、蔡两国大夫认为,如果孔子被楚王重用,将会对自己不利,于是就发兵把孔子包围在旷野之中,断绝了他们的饮食。弟子们都饿得无法站立,而孔子照样“讲诵弦歌不衰”。我们看几位弟子对此事的不同态度: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困窘)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何不)少贬焉?”

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在困难面前,子路烦躁不安,有点生老师的气了。子贡虽没生气,但对老师的主张产生了怀疑,要求老师降低自己的“道”,以便能够被社会所容纳。只有颜回,把困难视为表现自己的一次大好机会:“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这是何等的自信和气概!怪不得老师听了,竟然高兴得想去给他当管家。这三位弟子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可以分为两类,子路和子贡可作为一类,把困难看作困难,而颜回属于一类,他把困难看作一种机会,一种难得的自我表现的机会。孔子对这次被困的评价更高,据《说苑·杂言》记载,在解围的第二天,孔子对弟子讲了这么一段话:

三折肱(胳膊)而成良医。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吾闻人君不困不成王,列士不困不成行。昔者,汤困于吕,文王困于羑里,秦穆公困于殽,齐桓困于长勺,句践困于会稽,晋文困于骊氏。夫困之为道,从寒之及暖,暖之及寒也。唯贤者独知,而难言之也。《易》曰:“困,亨,贞,大人吉。”

在孔子看来,九死一生的陈、蔡绝粮经历,是自己的一次幸遇,弟子们应该与自己一起为此而庆幸才对,因为这次遭遇是对自己与弟子们的一次磨炼,也是自己与弟子们成功的开始。宋代著名思想家张载在《西铭》中也说:

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张载把贫贱忧戚等困苦看作是对自己成功的一种帮助。如果我们具备了孔子、张载这样的态度和精神,世界上还有什么无法翻越的险峰呢?

不仅世俗的圣贤如此看待困难,高僧也是如此。《五灯会元》卷十六记载,处州(今浙江丽水)灵泉山宗一禅师曾讲过这样一首偈语:

美玉藏顽石,莲花出淤泥。须知烦恼处,悟得即菩提。

菩提(佛教智慧)好比美玉和莲花,烦恼好比顽石和淤泥;没有顽石和淤泥,就不会有美玉和莲花;没有烦恼,就不会促使人悟得佛法。因为人处于烦恼之中时,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和理由来摆脱烦恼,一旦从思想上摆脱了烦恼,这个人也就获得了佛家智慧。因为智慧来自烦恼,所以高僧把它总结为“烦恼即菩提”(《古尊宿语录》卷三十四)。

最后,让我们用孟子的一段千古名言来自励: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以这些圣贤、高僧为榜样,把十常八九的不如意事,转化为十常八九的锻炼机会,虽然我们未必能够成为圣贤,但“譬如平地,虽覆一篑(一筐土),进,吾往也。”(《论语·子罕》)只要我们日就月将,何愁登不上巅峰!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