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不惟是也。一息尚存(1),弥天之恶(2),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3),足以涤百年之恶也(4)。譬如千年幽谷(5),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6),一息不属(7),欲改无由矣(8)。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9),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10),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11)。乌得不畏?
【注释】
(1)一息尚存:只要还有一口气。表示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息,鼻息,呼吸。
(2)弥天之恶:天大的罪恶。弥天,满天。形容罪行极大。
(3)一念猛厉:一下子能够幡然醒悟。一念,一念之间。指时间短暂,与下一句“百年”相对。《翻译名义集·时分篇》:“一念中有九十刹那。”猛厉,指悔改念头猛烈、决绝。
(4)涤:洗刷,清除。
(5)幽谷:幽暗的坑穴、洞穴。谷,坑,穴。《说文·谷部》:“谷,坑坎意也。”《周易·井卦》:“井谷射鲋。”一般注者把“谷”解释为山谷,似不确,一盏灯不可能照亮整个山谷。
(6)殒(yǔn):死亡。
(7)一息不属(zhǔ):一口气连接不上。指死亡。属,连接,连续。
(8)无由:无路,无路可走。形容没有办法了。由,通“迪”。道路。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孚部》:“由,叚借为迪。”
(9)明:指阳间,人世间。与下文的“幽”相对。
(10)幽:指阴间。劫:“劫波”的简称。古印度的一种时间单位,佛教沿用之。古印度称天地一成一毁为“一劫”,常用来形容很长的时间。沉沦狱报:受到沉陷于地狱的报应。
(11)援引:挽救,救助。关于“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详见“评注”。
【翻译】
还不仅仅如上所说。只要我们还有一口气,那么即便是犯下了弥天大罪,还是有悔改的机会;古时候有的人一生作恶多端,临死之前幡然悔悟,内心里产生了善念,于是就得到了善终。这就是说只要一瞬间有了强烈的悔改之心和行善念头,完全能够洗刷干净上百年来所犯下的罪恶。这就好比持续千年的幽暗洞穴,一盏灯刚刚点亮,那么持续千年的黑暗一下子就全部被消除了;因此过错无论是发生在很久以前还是最近,只要能够改正就值得赞扬。只是世事无常,生命易逝,一旦一口气上不来,想改正也没有机会了。那么在人世间,就会持续千年百年地背负着恶名,即便是孝子贤孙,也无法为你洗刷干净;在阴间,就会持续千年百劫地受到沉陷于地狱的报应,即便是圣贤、佛祖、菩萨,也无法救助你。怎么能够不敬畏呢?
【评注】
在世人眼中,佛法无边,任何事情都无法难倒佛祖,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按照佛教的说法,佛祖就没有办法掐断因果链。《五灯会元》卷二记载,嵩岳元珪禅师曾经谈到佛祖有三件做不到的事情:
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是为三不能也。
佛祖做不到的三件事情是:第一,不能掐断因果(不能“即灭定业”);第二,不能化度无缘之人;第三,不能化度所有众生。连佛教信徒都认为法力无边的佛祖也不能掐断因果关系,可见因果律是一条铁的定律,谁也无法改变。关于因果问题,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野狐禅”故事。
百丈山是江西的一座名山,唐代怀海禅师在此修行。当怀海禅师已经年迈、成为禅宗领袖时,手下弟子有四五百人,但他依然带头干农活:“师凡作务执劳(干农活),必先于众,主者(负责农活的僧人)不忍,密收作具而请息之。师曰:‘吾无德,争合(怎能)劳于人?’既遍求作具不获,而亦忘餐。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流播寰宇矣。”(《五灯会元》卷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野狐禅”的故事即出自怀海禅师:
师每上堂(上堂说法),有一老人随众听法。一日众退,唯老人不去。师问:“汝是何人?”老人曰:“某非人也。于过去迦叶佛(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时,曾住此山,因学人(学佛的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某(我)对云:‘不落因果(不再有因果报应)。’遂五百生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不同的说法),贵脱野狐身。”
师曰:“汝问。”老人曰:“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师曰:“不昧(逃避)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礼曰:“某已脱野狐身,住在山后。敢乞依亡僧津送(按照去世僧人的礼仪来为我送葬)。”
师令维那(负责寺庙事务的僧人)白椎(白色木杖,寺庙有事,负责人持白椎宣告)告众,食后送亡僧。大众聚议,一众皆安,涅槃堂(养病处)又无病人,何故如是?食后师领众至山后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法火葬。(《五灯会元》卷三)
那位老人因为讲了一句大修行人“不落因果”的错话,结果被罚做了五百世的野狐狸,后来因为懂得了谁也无法逃脱因果报应这一定律,于是脱离了野狐身。所以袁了凡告诫人们,一个人如果因做恶事而陷入地狱报应,即便是佛祖、菩萨也无法救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