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本为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的训子书,该书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以亲身经历阐述命由我作、善恶报应之理,使得该书一问世就成为最受欢迎的家训之一,风行四百多年。时至今日,其思想和智慧依然鲜活。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

【原文】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1),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2);且教持《准提咒》(3),以期必验(4)。

【注释】

(1)功过格:记录自己善恶功过的一种簿册。善心善行为“功”,记入“功格”;恶意恶行为“过”,记入“过格”。详见“评注一”。

(2)退除:减除。指减去一个行善的数字。

(3)持:持守,念诵。《准提咒》:佛教的一种咒语。详见“评注二”。

(4)期:必定,保证。验:应验。

【翻译】

云谷禅师把功过格拿出来让我看,要我把今后所做的事情,逐日登记在功过格上;如果做了善事就登记一个数字,做了恶事就减去一个数字;而且还教我受持、念诵《准提咒》,以保证善恶报应一定能够应验。

【评注】

据史书记载,很早就有记录人的功过之说,但早期的记录者多为神灵,如上天、灶神、三尸等等。自记功过的较早记载见于宋叶梦得的《避暑录话》卷二:

赵康靖公概厚德长者,口未尝言人短。与欧文忠公同为知制诰,后亦同秉政。及文忠被谤,康靖密申辨理,至欲纳平生诰敕以保之,而文忠不知也。中岁常置黄、黑二豆于几案间,自旦数之,每兴一善念、为一善事,则投一黄豆于别器。暮发视之。初黑豆多于黄豆,渐久反之。既谢事归南京,二念不兴,遂彻豆无可数。

赵概字叔平,南京(今河南商丘。宋代称应天府为南京,宋代的应天府在今河南商丘)人,是北宋名臣,曾竭力为欧阳修辩诬,去世后谥“康靖”。在他中年的时候,经常放置黄、黑两种颜色的豆子于几案间,以黄豆记善,黑豆记恶,每兴一善念、行一善事,就投一黄豆于器皿中,反之则投黑豆。到了晚上,就计算两种豆子的数量。开始时,黑豆数量多于黄豆,后来慢慢黄豆数量多于黑豆。再到后来,赵概做到了佛教所主张的空净心境,善恶二念皆无,于是也就用不着再去计算豆子数量了。这种计算两种豆子的做法,可以说是功过格之滥觞。据清代石成金《传家宝》记载,宋代的范仲淹、苏轼、张浚等人,都有各自的功过格。到了明代,经袁了凡《了凡四训》的大力倡导,功过格遂大行于世,对人们行善戒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唐代玄奘法师在主持翻译佛经时,曾规定对佛经的五种情况不予翻译:一、多含不翻。一个词蕴含多种内容的不予翻译。比如“摩诃”一词,含有“大”“伟大”“殊胜”“长久”等含义,如果翻译出其中一种含义,就会丢失其他含义。二、秘密不翻。如佛经中的咒语,就属于“密语”。咒语包含着特殊意义,而且一旦翻译出来,就会失去咒语的神秘性。三、尊重不翻。如“般若”一般不直译为“智慧”,因为世人所理解的“智慧”与佛经中说的“般若”还有着极大的不同。四、顺古不翻。某些词汇,依照古代高僧的翻译习惯,而不再另作翻译。比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然可以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但一般不这样翻译。五、此方无不翻。中国不存在对应词汇的不翻译。如印度的庵摩罗果,因为中国没有,所以不予翻译。《准提咒》属于“秘密不翻”,咒语为:

南无飒哆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喃,怛侄他,唵,折戾主戾,准提娑婆诃。

“准提”指准提佛母,是一位以《准提咒》著称的大菩萨。汉译有“准提观音”“准提佛母”“七俱胝佛母”“天人丈夫观音”等。《准提陀罗尼经》说,念诵这一咒语,就可以消除从前种种罪孽,除灾获福,还可以求得佛祖智慧,证成佛果。汉地佛教界受持、念诵这一咒语的人很多,被列为“十小咒”之一。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