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本为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的训子书,该书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以亲身经历阐述命由我作、善恶报应之理,使得该书一问世就成为最受欢迎的家训之一,风行四百多年。时至今日,其思想和智慧依然鲜活。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原文】

余进曰:“孟子言(1):‘求则得之(2),是求在我者也(3)。’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4)。汝不见六祖说(5):‘一切福田(6),不离方寸(7);从心而觅(8),感无不通(9)。’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10),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11),而徒向外驰求(12),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13),内外双失,故无益。”

【注释】

(1)孟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名轲(约前372—前289),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被后人尊为“亚圣”。孟子的言行收录于《孟子》一书。

(2)求则得之:追求就能够得到。原文详见“评注”。

(3)是:这。

(4)汝自错解了:是你自己理解错了。实际上,袁了凡作为学业优异的儒生,对孟子的话并没有理解错,详见“评注”。

(5)六祖:指禅宗六祖惠能(638—713)。唐代高僧,俗姓卢,父亲原在范阳(今北京一带)做官,后来被贬到新州(今广东新兴)。惠能于贞观十二年(638)在新州出生,幼年丧父,成年后以卖柴为生。惠能继承了五祖弘忍的衣钵,主张“顿悟”成佛,他所开创的禅宗被称为“南宗”,流传甚广,被后人视为禅宗的正宗。其事迹、思想见《坛经》。

(6)福田:福祉。佛教把修心行善能够得到福报,比作耕种田地能够获取粮食,故称福祉为“福田”。

(7)方寸:指心。

(8)从心而觅:要从心里寻找。觅,寻找。

(9)感无不通:能够感动神灵而无不顺利。感,指感动神灵。通,顺利。把“感无不通”理解为“无不感通”亦可,即能够感动所有的神灵。

(10)内外:指内在的仁义品德与外在的荣华富贵。

(11)反躬内省:回过头来在内心进行自我反省。躬,自身。

(12)徒:仅仅。驰求:追求。

(13)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那么即使按照正确原则去追求,而是否能够得到就要靠命运决定。道,真理,原则。这两句也出自《孟子》,详见“评注”。

【翻译】

我进一步请教说:“孟子说:‘去追求就能够得到,这是说是否去追求关键在于我们自己。’道德仁义可以努力地去求得;功名富贵,如何能够求得呢?”云谷禅师说:“孟子的话没有讲错,是你自己理解错了。你有没有听到六祖惠能这样说过:‘所有的福祉,都离不开自己内心的追求;从自己内心去真诚地追求福祉,就会感动神灵而无不顺利得到。’如果我们自己诚心诚意地去追求,不仅能够获取道德仁义,也能够得到功名富贵;内在的仁义道德和外在的功名富贵就能够双双得到,这就说明诚心努力追求有益于获取。如果不能回过头来在内心进行自我反省,而只是一味地向外追求,那么‘即使按照正确的原则去追求,是否能够得到就靠命运决定了’,这样就会使内在的仁义道德和外在的功名富贵双双失去,因此追求也就没有任何益处了。”

【评注】

袁了凡引用的孟子言论,见于《孟子·尽心上》,为了弄清楚孟子言论的原意,我们把孟子原文及朱熹的解释(括号内的文字为朱熹解释)照录如下: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舍,上声。在我者,谓仁义礼智,凡性之所有者。)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有道,言不可妄求。有命,则不可必得。在外者,谓富贵利达,凡外物皆是。赵氏曰:‘言为仁由己,富贵在天,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注释中提到的“赵氏”指汉代的经学家赵岐,赵岐与朱熹都是孟子研究大家,他们一致认为“求有益于得”的是内在的仁义道德,“求无益于得”的是外在的富贵名利;是否能够得到仁义道德,关键“在我”;是否能够得到富贵名利,则“有命”。孟子的这一看法与孔子师生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思想是一致的。

云谷禅师则把内在的仁义道德与外在的富贵名利圆融在一起,认为只要自己一心行善,诚意追求,不仅能够把握住自己的道德品质,也能够掌控自己的名利富贵。这一圆融不仅符合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也增强了劝善的力度,因为普通民众不仅关心自己的内在品德,更关心外在的名利富贵。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