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本为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的训子书,该书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以亲身经历阐述命由我作、善恶报应之理,使得该书一问世就成为最受欢迎的家训之一,风行四百多年。时至今日,其思想和智慧依然鲜活。
何谓舍财作福?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达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苟非能然,先从财上布施。世人以衣食为命,故财为最重。吾从而舍之,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最可以荡涤私情,祛除执吝。

【原文】

何谓舍财作福?释门万行(1),以布施为先(2)。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达者内舍六根(3),外舍六尘(4),一切所有,无不舍者。苟非能然(5),先从财上布施。世人以衣食为命,故财为最重。吾从而舍之,内以破吾之悭(6),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7),最可以荡涤私情(8),祛除执吝(9)。

【注释】

(1)释门:佛教。佛教为释迦牟尼所创立,故称“释门”。万行:各种各样的善行。

(2)布施:音译为“檀那”,意译为“布施”。布施分为三种:一是财施,用自己的财物去救济穷苦无告之人;二是法施,用佛教正法去劝人断恶行善;三是无畏施,用自己大无畏的精神去帮助人们去除恐怖心理。

(3)达者:智慧通达的人。六根:佛教用语。眼、耳、鼻、舌、身、意合称为“六根”或“六情”,是指人的六种感觉器官,也是人与外界交往的六个通道。前五根分别指眼、耳、鼻、舌、身(指身体接触)这些器官及其认识能力,“意”指思维器官及其认识能力。

(4)六尘:佛教用语。色、声、香、味、触、法合称“六尘”,又叫“六贼”“六境”。这六类事物是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感觉、认识的六种外部事物,因为这六种事物能够像尘土一样污染人的情识,因此被称为“六尘”或“六贼”。色,指所有的物质事物,为“眼根”所感觉的对象;声,指所有的声音,为“耳根”所感觉的对象;香,指所有的气味,分好香、恶香等等,为“鼻根”所感觉的对象;味,指甜、酸、苦、辣等各种味道,为“舌根”所感觉的对象;触,指冷暖、软硬、细滑等各种感觉,为“身根”所感觉的对象;法,作为“六境”之一的“法”,指除了上述“五境”之外的、所有能够为心所想象的事物,是“意根”所感觉的对象。

(5)苟非能然:如果做不到这些。苟,如果。然,这些。指“一切所有,无不舍者”。

(6)破:破除,清除。悭(qiān):吝啬,小气。

(7)泰然:自然、安心的样子。

(8)荡涤:清扫,清除。

(9)祛(qū)除执吝:去除执著贪婪之心。祛,清除。执,执著。吝,吝啬,贪婪。

【翻译】

什么叫拿出钱财去行善修福呢?佛教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善行,其中以布施最为重要。所谓的布施,只是“舍”这么一个字而已。智慧通达的人对内能够施舍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对外能够施舍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自己所有的一切,没有不能施舍的。如果做不到这些,那就先从钱财上开始施舍。世人依靠衣食维持生命,因此钱财最为重要。而我们就从这里开始施舍,这样做对内可以破除自己的吝啬之心,对外可以救助别人的危难。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可能会有些勉强,最终就会变得自然而然,施舍钱财最有助于清扫自私之情,也最有助于除掉执著、贪婪之心。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