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春秋诸大夫(1),见人言动(2),亿而谈其祸福(3),靡不验者(4),《左》《国》诸记可观也(5)。大都吉凶之兆(6),萌乎心而动乎四体(7),其过于厚者常获福(8),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9),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10)。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11),先须改过(12)。
【注释】
(1)春秋: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因鲁国编年史《春秋》涵盖了这一时期而得名。现在史学界一般把公元前770—前476年划为春秋时期。大夫:古代官职名。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2)言动:言行。动,行动。
(3)亿:通“臆”。推测,揣测。
(4)靡不验者:没有不应验的。靡,无,没有。
(5)《左》:书名。指《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编年体春秋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左丘明撰著,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国》:书名。指《国语》。《国语》相传也为左丘明所撰,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编纂方法是以国分类,以言论为主,故名“国语”。该书主要记录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诸记:诸多记载。
(6)兆:预兆,苗头。
(7)萌:萌生,产生。动乎四体:由四肢行动表现出来。
(8)过于厚者:非常忠厚的人。
(9)俗眼多翳(yì):世俗人的眼睛常常会被外物所蒙蔽。翳,眼睛上长的膜。这里比喻眼睛被名利等所蒙蔽。
(10)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就认为命运不能确定而且也无法预测。
(11)未论行善:先不说行善的问题。未论,不说。
(12)改过:改正错误。古人对改过的看法,详见“评注”。
【翻译】
春秋时期的那些士大夫们,看到别人的言行,就能够预测出这个人的祸福吉凶,没有不应验的,在《左传》《国语》等许多史书中都可以看到这类记载。大体上说,祸福吉凶的苗头,首先产生于心里而后体现在他们的行为上,那些美德极为深厚的人常常获得福祉,那些品质过于刻薄的人常常会遇到灾难。世俗人的眼睛会被许多事情所蒙蔽,就认为命运无法确定也无法预测。最为真诚之人的思想境界与天道融而为一,当福祉将要降临于某人时,最为真诚之人通过观察此人的善行就一定能够预先知道;当灾祸将要降临于某人时,最为真诚之人通过观察此人的恶行也一定能够预先知道。如今要想获得福祉而远离灾祸,在还没有谈到行善的问题前,首先必须改正错误。
【评注】
人非圣人,孰能无过?关键在于知错必改,对此,孔子说: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孔子认为,有了错误而不去改正,才算是真正的错误。那么反过来说,知错即改,就不算是错误了。这不仅体现了孔子对犯错者的宽容,也给予犯错者以改过的自信心。
其实不仅常人会犯错,圣贤也会。《论语·述而》记载,有一次,陈国的司败(官名)问孔子:“鲁昭公懂礼吗?”孔子说:“懂礼。”孔子走了以后,司败对孔子弟子巫马期说:“我听说君子是不会相互偏袒的,君子也偏袒别人吗?鲁昭公从吴国娶了一位夫人,是同姓,于是就称呼她为吴孟子。昭公如果懂礼,还有谁不懂礼呢?”巫马期就把这件事告诉孔子。孔子说:“我孔丘真是幸运啊,如果犯了错误,别人就一定会给指出来。”古人早就知道“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因此禁止同姓通婚,而鲁昭公却娶了一位同姓女子做夫人。孔子依据“为尊者讳”的原则,把鲁昭公不合礼制的行为说成是符合礼制,当别人指出这一点时,孔子就虚心接受而不去自我文饰。《论语·子张》记载,孔子弟子子贡曾经赞美犯错的君子说: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说:“君子所犯的错误,就如同日食和月食那样:犯错误的时候,人人都能看得到;改正错误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他。”勇于改过的君子,依然会受到民众的敬仰。